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远古的彩陶文化,寻访原始社会的历史遗存(四)(2)

2009-04-29 14:57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为了远离洪水,也为了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原始先民不得不开辟新的家园。而他们迁徙的路线,必然是沿着河谷往上游走,以寻找更高更安全的栖息

为了远离洪水,也为了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压力,原始先民不得不开辟新的家园。而他们迁徙的路线,必然是沿着河谷往上游走,以寻找更高更安全的栖息地,于是黄河流域的河谷就成为了先民们向西穿越群山峻岭的一条捷径。经过数千年的不断迁徙,原始先民逐渐到达了黄河上游的甘肃和青海地区。

传说在远古混沌初开的年代,大地曾被洪水淹没,人类几乎濒临灭绝。不论是西方诺亚方舟的故事还是中国大禹治水的传说,在年代上的巧合都似乎在告诉我们,数千年前的人类的确曾经历过这样的灾难。

在原始人眼中,青蛙既能够在陆地上行走跳跃,又能在水中自由潜泳,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这使它们能在洪水来临之际比人类多出不少生存的机会。想必人类对蛙类两栖动物的崇拜,正是蛙纹图案的纹饰出现的心理基础。

这两件分别出土于马家窑和半坡、年代相隔两千多年的蛙纹彩陶盆,足以体现出这一彩陶纹饰在人类童年时期的意识中具有着多么强大的影响。但是,它们在形象上都十分强调蛙类浑圆的腹部,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的祖先在遥远的史前时代,生存环境极其险恶,因此,他们唯有在精神上归依某种神灵,这个令人敬畏的神灵要具有他们不具备但又极其渴望具备的本领——那就是水陆两栖,不怕洪水,还有强大的生殖能力。

而蛙,就成了这个神灵的形象载体:人们模仿它,祭拜它,希望获得与它一样的能力,这样,原始先民们就在精神上有了战胜灾难的勇气。我们不难想象,类似这样模仿蛙类的巫术舞蹈活动一定占据着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之外的大部分时间。

随着原始先民宗教信仰意识的不断发展,蛙,这个在氏族部落中深入人心的神灵形象,就自然而然的大量出现在了这个时代的彩陶纹饰之中。

然而,在彩陶文化逐渐走向鼎盛阶段的过程中,有一个神秘莫测的纹饰在不断地演变,它们似乎与大肚子的蛙纹形象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它们四肢的形态却明显地像是蛙类动物。更奇怪的是,这种肢体上长着爪子,看上去好像是张牙舞爪的怪物,却又呈现出了人的形象。

由于这类纹饰的彩陶最早出土在甘肃省广河县的半山村、以及青海省民和县的马场垣,因此,考古学家把这种彩陶类型称为半山和马场类型,它们均属于马家窑文化的晚期,距今约四千多年。

这种怪物在半山类型的纹饰中,最初被描绘得比较具体,有表现整个躯体的,也有只表现局部的。怪物的头部被画成圆形,躯体和四肢用红、黑相间的色彩描绘,躯体的比例协调。

但是怪物的形象逐渐出现了变异:头部变大,上下肢都向上折曲,四肢的关节都长出了爪子。似蛙非蛙,似人非人,对此,有学者认为这种怪物是蛙纹的变体,叫它蛙神。

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原始社会晚期人神崇拜的产物,因此称它为神人纹,是从仰韶文化时期的鲵鱼纹演变而来的。

半山类型的彩陶延续了三百多年后,发展到了马场时期,彩陶上的这种纹饰演变得更为离奇,代表怪物头部的圆圈要么变得更大,要么省略。最后,竟然连头部完全被省略掉了,四肢从顺向曲折演变为反向的直角,有的连代表身体的宽带也省略了,只剩下了肢爪。

不知是否是为了强调这种怪物的四肢,它的形象最终超越了它的最初模样,彩陶上的怪物开始出现两层肢爪、三层肢爪、甚至四层肢爪。很明显,原始先民似乎在极力强调这种肢爪的神力,可是,如果照这样增加下去,一个陶罐上画不下了怎么办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