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先民超凡的想象力居然在精神崇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这般不同凡响的形象,这让敏感的学者立即联想到了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
龙的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让人再熟悉不过的了,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动物。但是,龙的形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而中国史前的彩陶文化似乎透露出了某些重要的线索。
说起龙,人们就自然会想到蛇。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彩陶上就出现过蛇的形象。在一件尖底瓶上,两条生动的写实蛇纹围绕着的是一个正面的人脸。整个构图充满了浓重的宗教色彩。
将人和动物画在一起,到底要说明什么呢?是想将动物的某种能力赋予人,让人变得更强大吗?
这里是甘肃省秦安县离大地湾遗址不远的一个普通的小村庄,不知从何时起,这个村子被叫做娲皇村。村民们相信,这里就是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女娲的故乡。为了纪念这位炼石补天、团土造人的女神,村民们在村前修建了一个女娲祠。
祠中供奉的女娲神像,被塑造成了原始先民的模样。
在离村头不远的山沟里,有一个山洞,很久以来,人们就传说这里就是女娲出生的地方。
距离娲皇村100公里远的天水市,从800年前的元代起就建有一座伏羲庙,里面供奉的恰巧就是传说中女娲的丈夫、另一位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
传说混沌初开之时,一场大洪水完全吞噬了整个人类,天地间只剩下伏羲和女娲兄妹俩,天神指引他们兄妹成婚,然后女娲用泥土捏造出人类,才使得华夏子孙从此得以繁衍。
自古以来,伏羲女娲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是,这难道仅仅是个凭空想象的传说故事,还是有什么依据?这幅古画上的女娲和伏羲被画成了蛇身人面的样子,而女娲的娲,正好与“蛙”同音,伏羲的羲,与蜥蜴的“蜥”也是同音,这一切难道只是一个巧合吗?
没有想到,彩陶竟然为我们提供了猜想的信息
纵观历经几千年的中国彩陶,大量的水波纹以及与水有关的两栖动物、蛙、蜥蜴等爬虫类纹饰的反复出现,应该是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有学者猜想:几千年前,当原始先民在与水患抗争的时候,或许先民们将战胜洪水的希望寄托在了带领他们抗洪救灾的氏族首领身上,期望他们具有蛙和爬虫类生物的那种驾驭水的神力;或许是因为部落的首领熟悉水性,因而使大家产生了崇拜,如果按照这种猜想,那么蛙和羲就应当是先民或者后代子孙赋予氏族首领的名字,将他们比作神灵。
可是传说中女娲团土造人、炼石补天的故事又有什么依据呢?
1973年,考古工作者正是在传说是女娲的诞生地附近的村子里,收集到了这件六千多年前的立体人头型彩陶瓶,她镂空的双眼,目光深邃,整齐的头发,匀称的五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远古祖先的形象,那么,传说中女娲团土所造的人,是否就是指这种人形的彩陶器呢?而她炼石补天所炼的五彩石又是什么?人们是否在形容烧制出的彩陶呢?
史前的传说虽然离奇,却也能让人捕捉到人类文明萌芽时期的蛛丝马迹。中国的彩陶文化前后沿袭了长达5000多年,历史学家把没有文字记载历史的时代称为史前,而谁又能否认,彩陶虽然没有直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历史,却也在以它独特、夸张而抽象的纹饰,悄悄传递着古老的信息?
在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残片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刻画符号,如此众多的陶器上都刻着大致相同的符号,绝不是偶然,对此有不少学者推测,它们一定代表着某种意义。难道这些符号会是文字的雏形吗?
商代“殷墟”遗址中发现的甲骨文,证明了中国文字的发明年代是3000多年以前,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彩陶上刻划的符号,距今已至少有六千多年。如果这些刻画符号真的是文字的话,那么,汉字的发明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远古人类到底想用这些符号表达什么意思呢?是陶器主人的名字吗?还是用来区分每件陶器的用途?看来这些符号所要体现的真正意图,只能让我们陷入对远古人类无尽的猜想之中了。
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马家窑文化中晚期,张牙舞爪的怪物纹饰的两侧开始出现大圆圈纹,圈内用各种网络纹分隔,有时在小方格中还会出现一些小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圆圈之间的神人变得越来越小,甚至干脆从彩陶纹饰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著名的四大圈纹。
专家们分析,这个大圆圈实际上表示的是农田,网格中的小黑点是播撒在田地里的种子。
从这个陶罐的纹饰上可以看出,身着树叶兽皮的小人,正在撒种,微风将种籽吹得满天飞舞,它形象而生动地反映出了当时原始先民的田间劳作场面。考古挖掘证明,在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期,原始先民在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台地上,开垦出了大量的农田,农业文明兴起。而在这一时期的彩陶纹饰上,则显示出代表农田的部分越来越大的态势。出土的彩陶更是大量出现了象征田地的四大圈纹,水纹几乎完全消失了。
奇怪的是,如今的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农业远没有中原地区发达,但为什么在几千年前,这里的人们刻意要在彩陶纹饰中大量体现发达的农业文明呢?
科学研究表明,史前时期,黄土高原的原始生态环境暖温湿润,黄河流域的河谷地区林木繁盛,雨量充沛,适于农业耕作。考古发现证明,正是黄土高原孕育出了中国最早的农业文明。
而距今四千年前的甘肃青海地区,正处在当时原始农业最发达的阶段。农耕文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既然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在这里拥有过发达的农业、牧业文明,那么,它所派生出的丰富多彩的彩陶纹饰是否对华夏文明产生过什么影响呢?
五千多年彩陶发展历程的积淀,无疑让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懂得创造艺术之美,这也无形中奠定了中国绘画的美学思想和基本形式——用线条造型。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彩陶文化的纹饰中,80%都是以线描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面对彩陶上无与伦比的线条世界,一个新的疑问产生了,远古先民到底是用什么样的工具画出了这么美妙的图案呢?那个时候是否已经出现了笔呢?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