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博物馆中,我们可以欣赏到400多年前被拍卖的这批精美瓷器。这些瓷器包括盘、碗、瓶等诸多品种。其中以盘的数量最多,盘上的画面整体构图严谨,繁而不乱,洋溢着东方文化的浓郁气息。
数百年来,关于“克拉克瓷”产地的争论始终困扰着世界学术界。当历史的车轮即将迈进21世纪,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传了出来:“克拉克瓷”产自福建的平和县。为证实这一消息的准确性,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平日里偏僻而宁静的小县城一下子热闹起来。
平和县,位于福建省漳州市的西南部。史书记载,在距今4千多年前,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由于它东连龙海、漳浦,西邻广东大埔、饶平,南靠云霄、诏安,北接永定、南靖,因此,素有“八县通衢”之称。
平和的名字源于平定人和,古代属扬州管辖,到明朝正德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518年才正式建县。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即使在今天,这里仍然以和谐安宁的姿态面对一切。然而,没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当年是何等的人声鼎沸!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这里曾拥有规模庞大的制瓷工业和盛极一时的港口,震惊世界的克拉克瓷就是从这里生产出来。
事实上,对克拉克瓷的调查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当时为了寻找一种被称为“漳州器”的米黄色釉小开片的瓷器及其窑址,故宫博物院曾派出一个专家组深入平和进行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们意外地发现了包括南胜和五寨的几个古代窑址,里面还出土了一些与克拉克瓷形制相仿的瓷器残片。
虽说当时的考察目的与破解克拉克瓷的身世之谜无关,但这些发现却在一位当时还是年轻人的心里埋下了希望的火种。
叶文程,福建南安人,长期从事中国古陶瓷和古外销陶瓷的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初,当叶文程听说平和又相继发现了一些古代窑址时,他随即前往平和开始调查,因为,他始终怀疑克拉克瓷与这片神奇的土地有关。
调查中叶文程发现,在《漳州府志》上关于平和烧制瓷器的历史记载只有寥寥数语:“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平和县志》上也同样是简单地提到:瓷器的精品多数出自南胜。地方志中提及的南胜,历史上曾是平和的县城所在地,如今已分作南胜、五寨两个乡镇。
由于史料中对平和古窑址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加之这些窑址地处偏僻的深山里,交通不便,人烟稀少,叶文程的调查工作一度陷入了迷茫。
为证实史书中的这些记载,叶文程在此后的近十年中,无数次地进入南胜和五寨两个乡镇,为寻找平和窑和克拉克瓷之间的相互关联而不辞辛劳。可叶文程从当地的山野间所寻找到的仅仅是一些瓷器残片,当地的老百姓对古窑址更是语焉不详,这一切让叶文程倍感失落。然而正当他面对这些残片一筹莫展、萌生去意的时侯,一次不同寻常的会面,为最终揭开克拉克瓷神秘的面纱打开了缺口。
就在叶文程发现那些瓷器残片后不久,一位美籍华人来到平和考察,在他的陪同下,他们来到了时任平和县博物馆馆长朱高建的房间,聊天的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几件当地产的青花大盘。
几件青花大盘的出现,似乎道出了克拉克瓷产地的秘密,这使叶文程非常兴奋。但结论仍然需要佐证。在此之前,专家们对克拉克瓷产地的猜疑很多,其中,以江西景德镇最为多见,这一说法长期成为学术界和考古界的主导声音。因为,无论从陶瓷的样式还是施釉的方法来看,作为千年瓷都的景德镇完全有能力创造出这些精美的瓷器。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以后的十多年间,考古人员在景德镇始终没有发现克拉克瓷的窑址。叶文程翻阅了大量的史籍,也曾先后几次前往景德镇实地考察,但最终一无所获。
当初,关于克拉克瓷产地的另一种说法是广东省的汕头。由于明清时期,从中国运载青花瓷器到国外去的货轮,许多都是从汕头港出发,所以,也曾有人把克拉克瓷称为汕头器。
为此,叶文程会同国内外一些知名专家展开了新一轮的考证工作。
经多方考证之后,专家们认为汕头不可能是克拉克瓷的产地。于是,叶文程多年来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平和,这个闽南山区的小县城,逐渐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