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轰动西方世界的克拉克瓷终于在它诞生四百多年后找到了家,这个家就是中国南方这个普通的小县城——平和。
今天,深藏于此的古窑址上,残破的窑炉和散落的磁片似乎在向人们讲述着几百年前曾经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中日两国的联合考古行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引发了另一个研究课题的开始——素三彩香盒的寻根。
考古人员从大量史料中发现:十七世纪初叶,素三彩香盒便开始出现在日本的茶道中,用于盛放品茶所需的各种香料,并沿用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一些瓷制的香盒仍然备受喜爱,许多人把收藏素三彩的香盒作为自己终身的爱好。
考古人员发现了这张名为《形物香盒相扑》的序列表。这是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为评定香盒的等级,仿照当时日本盛行的相扑序列,制作了这幅序列表,包括交趾、青花、青瓷、祥瑞、吴须等,至今仍然是香盒评价的基准。
日本陶瓷学术界给予素三彩香盒的评价是非常高的:素三彩香盒雕有蔓草花纹,盖上有剑状菱形纹,乃为交趾,实为精美也。
序列表让考古人员大为吃惊:素三彩香盒品种竟多达七八十种,并长期被称为交趾香盒,这个名称源于越南古代的一个地名。
这样的称谓,源自于公元前207年创建的南越国,当时的越南人居住的一个郡被称为交趾。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设立南海尉。到秦朝末期,南海尉部下趁乱揭竿造反,并创建南越国,越南人居住的地方也被划分成两郡,交趾就是其中之一。
根据这些证据,大部分日本学者认为:素三彩香盒从越南海运而来,这些香盒可能是越南生产的。这在当时似乎显得那么的顺理成章。然而这次中日联合的考古行动,却使得这一说法更为扑朔迷离,最终产生颠覆性的变化。
1992年,日本陶瓷学界陆续寄来了一些交趾香盒的资料。这些在日本被广为收藏却不明产地的交趾香盒,引起了国内考古界广泛的关注。随后,一支由漳州市考古研究所和平和县当地研究人员组成的考古队,开始对平和县境内的田坑窑古窑址进行发掘。这次常规的科学考察,却带来重大的发现。
田坑窑位于平和县南胜镇法华村,地处东古阳溪谷边沿的山麓坡地上。
从300多平方米的窑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储土坑、作坊、残窑基等遗迹,并出土了大量的制瓷模具、窑具以及瓷器产品的残片,这成为目前国内罕见的一座明代烧造素三彩瓷的民间专业窑址,器形以香盒为主,还有碟、盘、碗、罐、钵、瓶、杯、盏及笔架、墨架等物品。
平和县田坑窑的发现与挖掘,无疑为陶瓷研究者开辟了新的领域。尤其对于中国的外销瓷的研究,不仅增添了一项新的研究内容,也由此提出了许多崭新的研究课题。
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答。叶文程认为素三彩香盒之所以在日本被称为交趾香盒,很可能因为瓷器并没有从中国径直运往日本,越南应该是一个明确的中转站。
这个关于运输线路的大胆猜想,引起了学术界一个更为庞杂的关于当时社会背景的大讨论,这条设想的运输线路也引起人们对中国更为早期一次探海行动的关注。
公元1405年7月11日,时值明朝永乐三年,三宝太监郑和离开了皇宫,离开明成祖朱棣,他率领一支二百四十多艘海船、共计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这次远航,后来为中国打开了东南部海域通往世界的大门。
这次远航,郑和访问了30多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史书记载,庞大的明王朝船队曾出现在爪哇、苏门答腊、苏禄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抵达了非洲东岸,甚至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此后的28年间,郑和完成了七次海上航行。作为大明王朝的使者,每到一地,郑和都要拜会当地的国王或酋长,和他们互赠礼品,并与当地的商人交换货物。考古人员认为,交换的货物中可能有大量陶瓷。
在距离漳州200公里的泉州港,地处东西两条贸易航线的交接点上,它东北可达朝鲜、日本;西南可下东南亚海域,进而连接世界各国,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港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最佳港口之一,那么,平和窑陶瓷是否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呢?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这样形容泉州港:“商货、宝石、珍珠等运输之多竟至不可思议”。然而,泉州港兴盛的年代成为考古人员疑惑的焦点。考古人员认为:大量的平和窑产品不可能从这里走出国门。 明朝末年,海盗猖獗,加之北元政权的骚扰,明王朝不得不下达禁海令,泉州港昔日的繁华胜景就这样成为了过眼云烟。
月港,位于今天漳州市海澄县境内九龙江入海处。港道“外通海潮,内接山涧,其形似月”,因此而得名。
15世纪末期至17世纪中期,随着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发展,月港一度成为“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外贸商港,与汉唐时期的福州港,宋元时期的泉州港和清代的厦门港,并称福建“四大商港”。
今天,考古人员无法想象当年月港的盛况。但他们推测,这里曾经是闽南地区的一个大都会。据《海澄县志》记载:月港店肆鳞次栉比,“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
考古队员还需要考证许多问题。他们进入平和县南胜镇的一个村寨,地处丘陵之间的坡地上。今天,在这里居住的几十户人家中,仍然有人以制作陶瓷为生。但从窑作的规模到制陶工艺,都让考古人员觉得简单而随意。村寨不远的平原上,一条河流缓缓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