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寻找传说中的克拉克瓷,探秘窑址的真正秘密(二)(2)

2009-05-15 11:36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漳州平原的手工业迅速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相当发达。漳州河上游的平和、南靖等县和九龙江北溪上游的漳平、华安等地生长的大

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漳州平原的手工业迅速发展,造船业和航运业相当发达。漳州河上游的平和、南靖等县和九龙江北溪上游的漳平、华安等地生长的大量亚热带雨林,为造船业提供了廉价的材料。

陶瓷工匠们在山坡上烧窑制陶,制作出来的陶瓷又如何运往沿海的港口呢?丘陵中间的这条河流,会不会就是平和窑陶瓷运输的河道呢?

从地形图上考古人员发现,这条河流夹在两山之间往东南方向蜿蜒而去。

在离河边大约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远的山麓上,就是挖掘出来的古窑址,考古人员再次推测。

当年的情况应该是这样的:窑厂工人挑着成筐的陶瓷,经过短途的山路,到达水流平缓的地方,把陶瓷装上木筏或小船,再运往月港。

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看到当年运送陶瓷千帆过尽的壮观景象。但从博物馆中月港一角的复原图来看,月港的确曾经兴盛过。

创作者这样想象:当年的欧洲贵族,曾经领着自己的夫人踏上这片土地,他们喜欢来自中国的瓷器,于是和当地的陶瓷工匠们签下一份份数额不菲的订单。

据文献记载:1621至1632年间,荷兰东印度公司曾三次在中国收购瓷器,数量动辄上万。此后的80年间,仅荷兰东印度公司一家从中国运走的瓷器就达1600万件。考古人员认为,这其中应该有数目可观的的平和窑产品。

时光如果回到四百年前,月港码头挤满了商人、工人、装满陶瓷的筐篓和进不了港口的船只。比肩接踵的人群,喧嚣的讨价还价声,从这里的每一个清晨,到每一个日落,月港乐此不疲。

昔日繁华的景象却引发考古人员的另一个疑问:大量的平和窑陶瓷被运往国外,可是为什么在国内,甚至在平和境内却难以见到呢?

考古人员在当地的一些墓群中发现了这些内销瓷的留存。这些陶瓷少量的独立存放,大部分则放在坟墓外墙,垒成规则的房檐形状。

在今天平和的南胜镇,农村里还保留有这样的习俗。当家里有人去世之后,儿孙要在祭祀的时候为先人上供:这种用来摆放贡品的盘子被称为猪头盘。考古人员发现,这些所谓的猪头盘,就是平和窑生产的克拉克瓷。

从数次考古挖掘的结果来看,包括丧葬用的陶瓷在内,留在国内使用的平和窑陶瓷数量及品种并不多。

在从平和古窑址发掘出来的陶瓷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些碎片和少量没有釉色的瓷器标本。这些和在海外发现的藏品高低之别显而易见。考古人员认为,大量的外销瓷注重美观,因此绘画相对复杂,胎釉也做得比较洁白,为了节约成本,工匠们只能把瓷胎做薄。而内销瓷则注重耐用,因此瓷胎比较厚重,绘画比较简单和疏朗。

按照明末清初的税收制度,月港兴盛的数百年时光中,大量平和窑陶瓷的出口应该为当地政府带来巨额税收。然而对此,史籍中却只字未提。

今天,考古人员这样定论:由于不要缴纳昂贵的税收,许多窑厂把大量的陶瓷运往港口,而一些残次品,则被留下来自己使用。

由此,大量平和窑陶瓷沿着海上丝绸之路,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小巧玲珑的素三彩香盒进入日本,而克拉克瓷由于制作精美,造型多样,为各国的王公贵族争相收藏。平和窑生产的瓷器,成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卓越载体。

世纪之交,在中外众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克拉克瓷之谜最终得以破解。随后,一个特别展览在日本京都、热海两地先后举行。展会上,平和素三彩香盒再次引起轰动,参观者络绎不绝。

2007年,广东省南海海域发现一艘保存较为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这艘沉船被命名为“南海二号”。让考古人员惊喜的是,南海二号上装载的主要是明代瓷器,从已经打捞出水的百余件瓷器来看,外形和花色都与平和窑口生产的陶瓷十分相像。无独有偶,国外的考古学家近期在对两艘沉没于400年前的船只进行打捞时,也相继发现了大量的“克拉克瓷”。

尽管平和的十里窑烟已成过去,但平和窑陶瓷至今仍被列为世界名瓷之一。从阿姆斯特丹的拍卖到日本划时代的展览,从南海二号的发现到中国沉船带给世人的惊喜,400年的跨越,中国瓷器让世界感到震撼。深藏于闽南山区中的这座小城多年来见证了平和的发展变迁,沉淀在古窑之中的这段历史在今天仍然绽放它神秘的光彩。

(责任编辑:彩瓷飘香)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