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商代遗址惊现古老文字,专家破译神秘陶文密码

2009-05-31 12: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在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吴城商代遗址考古发掘当中,出土了数量不菲的陶文,为神秘难解的古文字考古再添悬念。吴城陶文是谁创造的?它们从哪里来?背后蕴藏着

在20世纪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吴城商代遗址考古发掘当中,出土了数量不菲的陶文,为神秘难解的古文字考古再添悬念。

这些文字、符号和图像,分别刻画或压印在石范、陶范、陶刀等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上,共达120余件。经学者研究,这些文字是一种已经失传的比较先进的供地方使用的古文字。

每读出一个古文字,就犹如发现一片新大陆。那么吴城陶文究竟在向人们诉说着什么?这些文字是谁创造的?它们从哪里来?文字背后到底蕴藏着怎样的玄机?

早于甲骨文的吴城文字

1、120余件神秘陶文

1973年的8月,为配合兴修吴城水库,当时清江县(现樟树市)博物馆人员前往水库工地进行考古调查,后来引起世人关注的吴城遗址就这样被发现了。

江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广明说,光是从1973年发现至2002年期间,吴城遗址就历经十次考古发掘,在出土数量不菲的石范、陶范、陶刀、陶纺轮等生产工具,和陶器、釉陶器、原始瓷器等生活工具中,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字和符号,甚至还有图像,总数为120余件。这批文字符号多数是单个的,也有二、四、五、七个字共刻于一器之上,字数最多的为11个,绕一件泥质黄釉陶罐肩部刻成一周。这说明吴城文字符号已经出现了由多个单字组成的词和句子,这是表音字和记录功能存在的重要信息。

考古人员经过统计,文字类共有86件,可以分为记事和记数两种,而符号类有33件,其性质多为助记类符号,刻符笔画纤细流畅,随意,整个刻画过程看起来处于有章无法之间,而图像类只有一件,形状为呈飞翔状的鸟形图案。

考古学者唐兰提到,吴城遗址出土的陶文,其中又有一些跟商周文字截然不同,尤其是一期遗物中,灰陶钵的七个字和黄陶盂的五个字,更为突出,很可能是另一种已经失传的比较先进的古文字。到二期、三期受殷文化的影响比较深厚,这种文字就不多见了。

考古学者在赵峰的文中也提到,吴城陶文中有些字仅见于殷墟卜辞,不见或很少见于西周金文,就是说,这些字只盛行于殷代,到西周就已经被淘汰了,据此如果说吴城陶文与殷墟卜辞同一时代是很恰当的。有些字尽管与西周金文相同或相近,如“于”“之”“在”等字,但是这些字在中晚期卜辞已经出现相同或者相近的形体。因此,陶文的下限应不晚于殷墟卜辞的晚期。

这也就是说,吴城陶文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商代后期出现的殷墟甲骨文。

破译陶文

1、出自何人之手?

吴城陶文究竟是何人书写?

在弄清楚这一问题之前,专家先把目光投向了吴城陶文产生的温床,去看看何等肥沃的文明土壤才能生长出文字这样的参天大树,这里面也一定隐藏着文字起源的蛛丝马迹。

实际上,在江西发现的吴城商代遗址,尚属首次。其位置在北纬二十八度,东面相当于浙江省的温州,西面相当于湖南的长沙,远在长江以南,离开黄河流域的殷商奴隶制王朝较远,但是它们的文化,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一件很值得注意的事情。

在吴城陶文面世后,著名古文字学者唐兰曾写有《关于江西吴城文化遗址与文字的初步探索》一文,在破译吴城陶文之前,他同样把目光先投向了吴城地区文化。唐兰认为,根据文献记载,清江一代远在夏以前即四千多年前,就有较高的文化,而随着吴城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清江这个地方到殷商时期已经有更高的文化,这一点很重要。

毋庸置疑的是,吴城陶文是先民在长期的社会交流和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从工艺上看,这些文字符号绝大部分是在陶器成坯后,焙烧或施釉前以及制作石范时刻上去的。而具体书写陶文的人,显然出自劳动人民之手,可能是当时陶工或铸工。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