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商代遗址惊现古老文字,专家破译神秘陶文密码(2)

2009-05-31 12:52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2、与卜辞有关? 甲骨文等古文字与卜辞古文献,它们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这给了人们推断的线索。 根据研究,吴城文字符号有不少与中原陶文、甲骨文

2、与卜辞有关?

甲骨文等古文字与卜辞古文献,它们之间似乎有某种联系,这给了人们推断的线索。

根据研究,吴城文字符号有不少与中原陶文、甲骨文、金文相同或类似,如“田”“土”“于”“之”“祀”“在”等字,有的则保留一些原始因素,这在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都没有见过,如“五”“在”等字,这种情况表明,吴城文字符号是吴城居民在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供地方使用的文字。

考古学者赵峰曾经写有《清江陶文及其所反映的殷代农业和祭祀》一文,对部分陶文进行了详细破译。在他所破译的其中两件陶文中,其中一件释文:“入土、材田”,破译为:祭祀田神,犁翻田地;另一件绕陶罐一周的九个字被译为“仲这个人在材目祭祖与上甲”,之所以以这样的顺序阅读,是以殷墟卜辞和古文献语法、词位为依据的,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简单式句形,这与卜辞中有关例句相似。

这说明吴城清江的先民虽然远离中原,但仍然是殷人的一支,祭祀其远祖上甲。

3、与祭祖有关?

随着吴城陶文不断的破译,那一段尘封的时代背景也逐渐清晰。

“陶文记载了殷商时期奴隶阶级的祭祀活动,一些陶器是奴隶主阶级祭祀所用器皿。”赵峰对吴城陶文的研究,与殷墟卜辞的有关材料联系起来看待,甚至可以了解到该时期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一些问题。他在文中称,这些陶文和陶器就是殷代奴隶主阶级残酷剥削和压迫奴隶的罪证。在赵峰考证的三件陶器中,有两件是祭祀祖先的,这同殷墟卜辞中大量祭祀祖先的记载是吻合的。远离中原的清江,陶文上关于祭祀上甲的活动,也屡屡见诸于卜辞,这说明殷人的祭祀祖先,起着维系奴隶主阶级内部团结的作用。

吴城陶文上祭祀祖先的内容,就是殷人崇拜祖先神灵的具体表现。

近几年在历史考古方面风靡海内外的女学者苏三关于商代吴城文字形成的说法,显得格大胆与新鲜,苏三的观点是“西来说”。

苏三认为,吴城的文字多半也能在国际文字体系(不仅是字母体系)中找到对应。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属于和商业有密切关联的水上人群使用的文字。这确实要考虑到当时江西的水上环境,吴城古时水泽遍地,水域皆比今天宽远。

吴城陶文中有几个陶文,都可以在15世纪的塞普路斯文找到很近的对应,所以很怀疑其根源在塞浦路斯。塞浦路斯以青铜文化著称,实际上其名字Cypriot就是“铜”的意思,他们深入到世界各地寻找铜矿开采,并在全世界展开青铜交易。而江西这一带又以青铜文化著称,所以将他们联系起来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苏三认为,吴城的文字与一般的西方字母文字有些差异。在吴城这里,我们看到了国际字母文字过渡到中国甲骨文的一个中间体,鉴别这里的文字是甲骨文之前还是之后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因为它也可能将最终揭示甲骨文的真正创立者是谁,或者从那些人开始的。甲骨文未必一定是从中原某政权开始的,也有可能是从长江流域商人集团开始的。

5、为何失传?

曾有专家放眼全国,对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早于甲骨文的书写符号进行过统计,早于甲骨文的书写符号有40多处,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是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出土的符号,其数量尚有争议,较为可靠的说法是19个17种,这些符号刻画在龟甲、骨器、石器和陶器上面,它们大约出现在8000年前;而吴城陶文大约在3800年以前,这也是甲骨文之前的书写符号中,最具文字外表的。

周广明分析说,至于这些陶文消失而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应该在于文字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像后来逐渐出现了甲骨文、金文,陶文已经逐渐衰败,所以未能传于后世。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