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考古工作者们在山东辛丘县龙山镇发现了距今4000年左右的龙山文化。龙山镇出土的陶器器壁薄,造型多样,秀美大方,是其他任何一个原始文化时期所望尘莫及的。这一切都源于快轮制陶术的发明。也就是说,这个时代的陶工已经可以得心应手的根据各类陶器的不同用途和审美要求,运用对称、均衡法则进行精心设计。然而,虽然有这么发达的制陶技术,龙山文化出土的彩陶数量却极少,大部分都是素面的磨光黑陶或红陶。
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在彩陶文化晚期,一旦使用陶轮,彩陶便迅速消失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制陶技术的提高为何反而使曾经经历过无比辉煌的彩陶文明在史前时代就走向衰落了呢?
沿黄河西行,在距离龙山文化彩陶遗址数千公里的甘青河湟地区,考古工作者曾在这里挖掘出另一种彩陶文化类型,那就是最早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北岸齐家坪的齐家文化。它与龙山文化都不约而同的出现了素陶的数量远远大于彩陶的现象。而龙山文化的年代已处于彩陶文化中晚期,可是按照考古学通常的认识,素陶应该是先于彩陶出现的。怎么这个时候历史似乎倒退了呢?那么,齐家文化的陶器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就在一处齐家文化的墓葬中,人们挖掘出了一面铜镜,经鉴定为青铜制成,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饰有花纹的青铜镜。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发现了更多青铜器,他们均与齐家文化出土的素陶属于同一时期的文化层。
齐家文化中出土的部分青铜器使人们更加迷惑起来,本应产生在彩陶之前的素陶竟然与青铜器出现在同一个年代。
距今四千多年前,华夏大地上出现了青铜器,这也正是大约在齐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中晚期阶段。青铜器的发明预示着新石器时代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掌握金属的冶炼技术,并且铸造出比陶器更为坚固的器物。那么,彩陶的衰落是否是因为青铜器取代了它的位置呢?
如果说彩陶的衰落仅仅是因为青铜器将它取而代之的话,另一个疑问又会随之产生:彩陶在陶轮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已从家庭副业转为一个熟练的手工业部门,生产成本应该大为降低,而青铜器作为新兴技术,其冶炼制造成本反而很高,人们又怎么可能轻易舍弃彩陶呢?如果说青铜器取代了彩陶,那到底是取代了彩陶的什么方面呢?
陶器最初是作为原始先民重要的生活用具而被发明出来的,人们用它来盛装东西,烹煮食物或者祭祀。直到彩陶的出现,一种遥远神秘的色彩纹饰才从此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将人类最质朴的审美情趣点缀到了这些日用品中。由于这一精神元素的注入,彩陶身上的纹饰由写实到抽象,成为远古先民表达信仰、崇拜和祈愿的载体。在出土的彩陶中大部分都只在上半部画彩,但是还有一些陶器全身都画满了彩。
既然彩陶在当时已有了普通日用品和高档的艺术品之分,那么,到底都是谁在使用它们?能拥有满彩陶器的人是否就意味着身份地位上的尊贵呢?
在很多原始社会晚期的先民墓葬中,人们发现有一些墓葬里陪葬着大量的彩陶,多的竟达上百件,而有的却只有少得可怜的一两件陪葬品。这说明这个时候的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出现了贫富分化,彩陶,成为了衡量贫富的一种标志。
在出土的彩陶器中,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现象。许多彩陶身上都出现了这种排列规整的小孔,而且这些小孔带有很明显的工具钻过的痕迹,很有可能是用骨针之类的硬物钻出来的。这些小孔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经过仔细研究,考古学家判断这些小孔之间曾经用皮绳或者麻绳串联在一起,其用途其实是为了把破碎的陶器重新拼接修补完整。
也许彩陶在当时真的属于很贵重的物品,所以人们才会这么珍惜,甚至想到修补。当时的彩陶工艺还没有出现轮制法,一件彩陶的制作要经过炼泥、筑模、盘条塑坯、打磨器壁等繁复精细的手工制作,在陶器上绘彩更是倾注了制陶者全部的心血。
这种彩陶器出土的时候是一堆碎陶片,当考古工作者把它们拼接起来以后,才发现它们原本就是连在一起的,上面还有一个动物的雕塑。那么,它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