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藏市场里,造假问题一直是制约艺术品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书画市场也不例外。故宫博物院古书画部副主任、古书画鉴定专家金运昌认为,现在国画市场相对低迷的根本原因是:受到了“造假专业化”的冲击。
书画造假古已有之,而且一直盛行至今。究其原因,主要是书画艺术的特殊性使然。金运昌说,书画艺术是一个“势利场”,艺术品的价值并不完全靠艺术水平,还要靠艺术家的“名气”。名家的作品即使艺术水平稍差一些也是好东西,这就很容易导致造假的出现。另外,近年来书画市场不断升温,更是造就了一批造假者。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造假出现了“专业化”的趋势。一些专业画家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成为“造假者”,一批“高仿”的赝品随之出现。这类赝品与一般赝品相比具有更高的迷惑性,使收藏者难以辨认,从而打击了人们的收藏热情。
金运昌说:“目前,有不计其数的人参与到收藏中来,但现在文物市场上假货泛滥,藏家受骗上当的事已成为家常便饭。”
就如何辨明古书画真假这一问题,金运昌说,书画鉴定目前还未启用先进的科技手段,一件陶瓷,通过科学仪器可以基本断定其烧造年代,但用旧纸、宿墨造假的书画作品就很难判定真伪,目前主要还是依据专家眼力。随着科技发展,一些造伪者开始运用电脑刻图章、打草稿,用化学药品对纸张进行做旧,造伪的手段反倒远比鉴定手段科技含量高得多、先进得多。金运昌讲述了自己曾亲历过的几个小故事,将其归纳为“书画收藏六大陷阱”,以此来提醒收藏爱好者者不要盲目投资。
1、故意做旧 地摊捡漏不能信
广东曾有一个人给金运昌寄来其收藏的《清明上河图》的影印本,说是从一个地摊上买的,绝对比故宫的要真。从影印本来看,该画十分破旧。金运昌一看,完全是假的,黑糊糊的一片,连画的是什么都看不清楚。
金运昌说:“现在潘家园有很多地摊货,故意做成又旧又破的样子。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摊货十分不靠谱,捡漏的事几乎不可能发生。”
专家掌眼:这是骗子在利用大家认为东西越旧越古就越真的心理。要牢记一点,艺术有美丑之分,如果连画的是什么都看不清楚,绝对不可能是真货。
2、印章作假 题跋和印章有大学问
故宫曾经买了一幅《出师颂》,是按照隋朝的价格来买的。但是有很多人对此有异议,认为故宫买错了,应该按照晋朝的价格来买。
《出师颂》本身没有落款,但是在这幅字画后有“隋人书”的字样,而在引首上却盖了宋高宗的印章,上面写着“宋御府图书”,并指明是晋末的,目的就是想用宋高宗的印来压后面的印。但是最后画卷上的龙爪露出了马脚,龙爪是明朝的龙的样式,并不是宋朝的,说明有人在印章上造了假,宋高宗的印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