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才:到上面一称重,好家伙,这大的350斤,330斤,300斤的都很多的。这说明了椁室区域,就是他重点防守的部位,就是蒙着一层的石头,最当中的,它护顶的那个蒙石层,它是最大的石头,外圈的是比较小的石头。
在西部的沙层清理后,两个原本隐藏在沙子中的盗洞忽然出现了,这两个盗洞同样采用了用木板架设巷道的方式,在盗洞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矿泉水瓶和当地一家面粉厂的编织袋。但与东部的盗洞一样,架设盗洞的木板都被巨石压垮了。
马俊才:现代盗洞有十次以上的,基本上都不成功。个别的进入椁室的,比如那个三角洞,这三个洞的板就是被拦腰砸折的这种痕迹,可以明显看到的。
在墓室的西部,考古人员清理出了墓主人的主棺,棺内堆积了大量的海贝,还有各种各样精致的玉器。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把精美的玉柄青铜剑和一把装饰玉器的铜削。在主棺周围,共有十三个陪葬人的尸骸,但是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主棺内仅仅发现了半个头骨,这半个头骨是不是墓主人呢?
马骏才:发现了半个头骨,酥碎状的半个头骨,因为看到这些头骨那个缝里面,有很多朱砂,棺内别的区域也有不少朱砂,那么我们就断定这就是墓主人的头骨,他的别的躯干部分或者是什么的不存在了,被那几个盗墓的盗跑了,为什么盗跑了呢,因为他身上的起码各种的装饰件,玉件啊,包括金件啊。
现在整个墓室的结构已经清晰了:为了达到防盗效果,墓葬设计者先是在墓口位置放置了两个假棺,下面一层蒙顶石层,造成墓葬到底的假象,然后在下面的沙层中设置了三米厚的乱石层,在椁室顶部设置了巨大的贴顶石层。椁室中部的外面还设置了一圈拦腰石,底部是一层卧底石。正是这种全方位的防御,才能在古今十几次盗墓之后,还留下了大量珍贵文物。
马骏才:这个墓葬从它开始建墓之前,他就有这种规划,他处处为了防盗。而且设计了高大的封土,颜色多样的填土,深厚的积沙,很乱的乱石层,比较整齐的蒙顶石层,以及这个椁外面的贴顶石,拦腰石,卧底石,这些石头都很锋利,主要区域都是非常的大,为什么呢,他就是为了阻止盗墓,防止盗墓。
在这个积沙大墓的北侧是一个同时期的墓葬,被定为二号墓。二号墓的封土压在一号墓的封土之上,这说明二号墓埋葬的时间要晚于一号墓。而这种连体墓葬,墓主人一般来说应该是夫妻关系。虽然规模小一些,但是从外部看,二号墓并没有遭受过严重的盗掘,人们期待着在二号墓中能有更大的收获。
马骏才:通过发掘,看到二号墓,里面既没有积沙,也没有积石,所采用的只是一般的楚国贵族深挖加筑封土,就是这种普通的防盗方式。
当二号墓的挖掘快进行到底部的时候,一个巨大的盗洞被发现了,这次盗墓发生在战国晚期,也就是说在二号墓埋葬后不久,盗墓贼就盗窃了这个墓葬。一个盗洞从两个墓之间的空地上斜着通向二号墓。仅一个盗洞,就将二号墓盗得几乎干干净净。考古人员只在盗洞内发现了一些残破的文物。盗墓贼没有选择规模更大的一号墓而直奔二号墓,这是为什么呢?
马俊才:说明他是了解底细的,而且当时极可能是他就知道一号墓里面有积沙,有积石。他就是不敢盗,他避开了,他就偷偷的从马鞍部中间比较隐蔽的地方斜着直奔二号,而且是得逞了。
二号墓因为没有采取什么防盗措施,仅仅是一个战国晚期的盗洞就让它里面被扫荡一空。但是一号墓正是因为采取了很多防盗措施,现在我们还能欣赏到两千多年前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一号墓的设计者真的是非常非常的聪明。我们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很多的文物由于盗墓行为的猖獗导致众多的文物流失海外,这不能不让人说是痛心疾首。说实在的,就拿这件青铜器物来说,单独拿在手里,也许很值钱,但是失去了研究它的价值,它必须在它的原生地,配合其他的文物才能共同的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特征。这些都是我们中华的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人的,真的是值得我们好好地珍惜。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