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了10年的学徒后,1945年,只有22岁的耿宝昌开了自己的文物店——振华斋,它的原址就在今天琉璃厂荣宝斋的地方。虽然他年纪轻,但是在圈内名气很大,那时他只看最美、最珍贵的东西。按照行内的规矩,作瓷器鉴定绝对不能把眼睛看穷了。解放后,1956年,故宫的老院长吴仲超对故宫原有的东西进行鉴定整理,便把过去年长有声望的人网罗到故宫。老师孙瀛州被请到故宫,他还向吴仲超举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34岁的耿宝昌。
1956年,耿宝昌在师傅孙瀛洲的介绍下来到了故宫博物院,成为故宫古器物部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
当时故宫收藏了100多万件文物,其中珍贵瓷器就有30多万件,每件瓷器耿宝昌都曾亲手鉴别,分类,不但了如指掌,而且感情深厚。虽然此前他也接触过大量的文物,但故宫藏品之丰富仍然让他叹为观止,大开眼界。对瓷器的造诣也因此越发精进了。
耿宝昌说:“机会难得,机会难得。珐琅彩在外面见也是少数的,到故宫里面一见好多好多。很多东西看得面面都能俱到,所以你以前知道一个,现在你知道十个。”
现在,耿宝昌已经在故宫工作了近60年。为了筹建“故宫建院80周年”的瓷器展览,他要去瓷器库房挑选展品。
故宫博物院东南角的南三所,曾经是紫禁城里皇子居住读书的地方,如今,古器物部的办公室就在这里,从1956年到故宫至今,87岁的耿宝昌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半个世纪。在这50多年里,耿宝昌阅宝无数,博览天下最精美的瓷器,也因此奠定了他在古陶瓷鉴定领域的地位。
这个不被游人注意的院子是故宫用来保存瓷器的库房之一,它最初是被皇宫作为库房使用。这里存放着数万件的教学瓷器和一些瓷器残品,它们从来没有被展出过,其中有很多都是稀世珍宝。为了防火灾,库房内没有电源。60年来耿宝昌阅宝无数,博览天下最精美的瓷器,促使他日后成为古陶瓷的鉴定大师。
从事瓷器研究与鉴定七十多年,耿宝昌却谦虚地自称“只是有些认识”。谈及对瓷器的鉴别,他说就像读书,读得多了,自然知道其中的深意。10年前耿宝昌退休了,但是他每天上午仍然坚持要去故宫转一转,他说,人要温故而知新,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做这一行需要知识,更需要实践。
耿老一生热衷古陶瓷,但却在20年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像他的师傅一样,把自己收藏的22件文物全部捐献给了故宫,从此个人不再收藏。近些年他更是谢绝鉴定,他说,他怕麻烦,更怕人家让他看的不是东西的好坏,而是白花花的银子,他一生清心寡欲,年轻时体弱,以为自己只能活到30岁,没料想如今87了,身体依然健朗。对于这一生所获得的一切,无论是工作、爱好、还是家庭,他很知足。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