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年,要在一块完整的玉料中,充分考虑颜色的分布和乌龟的造型,需要极其复杂而精确的设计,堪称开俏色玉器先河的珍品。
比如玉牛,它的匠心体现在选料的精确上,玉工利用一块完整的籽料,把高的部分设计成牛俯卧回头的形状,而低的部分则成了牛的臀部,这样既充分利用了预料,又显得自然天成。
在殷墟出土的玉器中,动物型的玉雕极为常见,总数将近400件,动物品种多达30多种。
这些玉雕作品有的极为写实,有的神秘而夸张。比如一只抱着膝盖蹲坐在地上的玉熊,俯卧在地上,警觉地回头的小鹿,口露尖牙,正在奔跑的老虎,翼展开,似乎正在飞行的玉鹰,长颈鹤,弯曲着长长的脖子,似乎正在整理胸前的羽毛,憨态可掬的小象,耳朵伏贴在双侧,卷曲的长鼻正在准备进食。
另外,还有玉马、玉螳螂等作品。
这些精致的肖生玉雕不仅展现了商代高超的玉雕工艺,也给古动物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他们分析,在3000多年前的殷墟地区,当时遍布着大量的原始森林,这里气候温暖而潮湿,是古代动物理想的栖息地,而考古发掘也出土了大量动物的骨骼,有老虎、大象、犀牛等,而这些动物大多也能在玉雕作品中找到相对应的形象。
进一步的研究还有更出人意料的发现,古动物学家还从玉雕作品上找到了古人畜养家禽、家畜的证据。
一只玉兔体态肥硕,它应该是古人饲养的家兔的形象。
一头玉牛的鼻子部位,有一个精确的穿孔,专家推测,商代先人已经学会驯养野牛,并懂得了在牛的鼻孔内系绳放养了。
有趣的猜测是针对一只玉象的,这是一只幼年的小象,它体态憨厚,还没有长出成年大象的象牙。古籍记载说,商代的先人已经学会了捕象和养象的技艺,他们用象来耕地,还组织象阵来作战。专家认为,这头幼年小象的玉雕正从一个侧面说明,商代的捕象、养象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活动了。
而河南省的简称“豫”便是一个和象有关的古文字,它代表的是古人手持兵器征服野象的含义。
在殷墟妇好墓发掘10年之后,就在商王朝的周边区域,相继迎来了商代玉器考古的两次重大发现。
1986年,在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发现了两座大型的祭祀坑,在坑中清理出了多达600多件玉器。
1989年,江西新干市发现了一座商代大墓,墓中出土了100多件精美的玉器。
这两次同属于80年代的考古发现,完全改变了人们对于商代玉器文明的认识,它们的面世,证实了在中原商文明高度发达的同时,在今天的四川盆地和南方地区同样拥有杰出的玉器文化,它们共同传承了史前玉器文明的衣钵,并把这种文明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王权时代。
商代末年,又一场战争爆发了,这场战争被后世的学者称为“武王伐纣”。
这是周王朝取代商王朝的一次决定性战役。战争就发生在商王朝的腹地,它的结束却是以一段与玉器有关的文字被记载下来,史籍上说,商纣王兵败之后,决定自焚,他命随从把宫中的玉器层层叠叠堆砌在自己的四周,然后点燃了火把。
这段记载向世人说明,即便在残暴如纣王这样的帝王眼里,玉器也是上天赐予的精华,只有玉器能让他灵魂升天,长生不死。
史籍还记载说,周王朝的军队进入商王都城后,缴获了数以百万计的精美玉器。
不管这样的记载是否曾真实地发生过,但毫无疑问的是,商王朝精美的玉器被传承到了下一代的君王手中,而商代的玉匠艺人也被俘获到了周代的都城里。
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今天的考古发现,竟然还为这段史籍记载提供了佐证:在周代诸侯王墓中发现了一支玉戈,在玉戈的手柄处刻有一行文字,经过专家考证,这件玉戈应是商代一位帝王的遗物,在商王朝灭亡之后,它成了周代帝王的战利品。
当历史走到了下一个王朝,中国的玉文化在继承前代智慧的基础上,又有了全新的含义,君王佩戴长达一米多的玉佩,它的长度直到人体的膝盖部位。即使是普通的贵族,也时时刻刻都要佩戴玉器,他们的举止因为玉器的束缚而更为端庄和持重,而玉器最重大的一个变化是源于这个年代的一种学说。
一位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提出了第一个关于玉文化的学说,他说品质高洁的君子要像玉器一样具有上天赋予它的11种品德。
这个学说完全改变了玉文化的内涵,这个关于玉器与君子的论述给后世带来了长达数千年的影响,而这也意味着,一个更为森严的礼制化的用玉时代到来了。
(责任编辑:博古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