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动荡,诸侯纷争,周代一分为二,从西周走到了东周。
在这样一个充满血腥变革的时代,文化却因为政局的动荡而走向了交流和融合,当时活跃在各诸侯国间的诸子百家,纷纷创立自己的学说,在这种学术争鸣的氛围中,玉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套影响后世数千年的儒家学说。
学说的创立源于一次谈话。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请教孔子,说为什么现在大家都重视玉而轻视像玉的石头呢?孔子回答说,大家这么做,并不是因为玉石少而像玉石一样漂亮的石头多,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玉石凝聚了上天赋予它的一些特性,而这些特性与君子美好的品德是相符合的。
这次简短的对话被后世的追随者们反复引用,并加以诠释和论述,正因为玉石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德,君子佩玉之风由此盛行,而天然玉石被人为赋予的品德也成了后人的共识。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因为儒家是提倡德治的,所以它就选择了玉,作为它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的载体,赋予了玉许多美德,此后玉就被人格化、道德化了。
孔子改造了西周时期玉文化的内涵,为后世开创了一套关于玉的全新的理念,这是一种笼罩在人文主义光芒下的思想,洋溢着高尚的道德感和丰富的伦理精神。
孔子和后世的追随者是这样阐述玉和君子的关系的:
他们说,玉器温润而散发出光泽,这是它的仁德;清澈而有细密的纹理,这是它的智慧;坚硬而不萎缩,这是它的道义;清廉而不伤人,这是它的品行;色泽鲜明而没有污点,是它的纯洁;受到伤害而不屈挠,是它的刚勇。
更关键的是,在一件玉器上,它的缺点和优点都毫不保留的呈现出来,这是它的诚实;而一件玉器华美的色彩和上面的光泽相互映衬,却又互不侵犯,这是它的宽容;敲击玉器,它的声音清脆悠远,纯净而不杂乱,这是它的条理。
作为君子,具备这些品德是他终生的追求,而天然的玉器,由于上天的恩赐,已经凝聚了这些特性,这正是君子需要比照和学习的最高境界。
因此,古人总结说,君子比德于玉,说的就是这种关系。
卢兆荫研究员说:就这样子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君子必佩玉,在一般的情况下是玉不离身。
专家于明说:你说你思想有多好,境界有多高,你就看一下你的玉有多好。
在与孔子同一时期的其他思想家,对玉器则有着截然不同的认识。
比如,追求务实作风的韩非子就曾说,一个玉制的杯子与一个陶制的杯子,其本质并没有什么不同,无非都是一种器具,而如果玉杯缺了底,甚至还不如一个陶杯呢。
反对战争,主张节约的墨子则说,像和氏璧这样的玉器,被认为是天下罕见的宝物,可它既不能安邦治国,也不能使百姓富足兴旺,这样的东西又有什么用呢!
而在诸子百家不同的论述中,孔子的玉文化学说之所以影响巨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儒家学说实际上成为了中国封建王朝最为主流的一种文化。
卢兆荫研究员介绍说: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喜欢玉,因此儒家就选择了玉,选择玉对儒家推行他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是很有帮助的,非常现实,它有一个物质的载体,所以儒家文化跟玉文化结合起来,使得玉文化能够长盛不衰。
在儒家玉文化观念的影响下,春秋战国时期,君子佩玉的风气极为盛行,玉佩饰不仅是身份等级的象征,也成了君子品行高洁的代表。
从考古出土的文物来看,周代的玉器一多半都是玉佩饰。从小到一厘米的小玉坠,到由几十件甚至上百件玉器组合而成的组玉佩,古代先人们在他们崇尚的礼仪规范中,享受着身为君子的荣耀。
专家于明介绍说:你说你有多高的思想境界,我看不到,但是他又要让你看到,干什么呢,就看到你佩的玉是什么样子的,你这个佩的玉非常好呢,他就认为你这个有非常高的思想境界,非常高的道德情操,你佩的玉不好,他认为你没有那么高的,换句话说你不应该佩这个玉。
当身为君子的先人们佩挂上这些玉饰,他们的举止也更加庄严和恭敬起来。
史书上说,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姿态不能太过倨傲,走路的步幅也不能太大,而最理想的境界是,在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律的声音,这种声音能净化人的灵魂,并传达出最高的礼的内涵,社会的规范就在这种有节律的声音中,走向了和谐和有序。
论语就记载说,当孔子手持玉圭的时候,是一幅躬身弯腰、小心谨慎的样子。
卢兆荫研究员说:走的样子究竟具体是什么样,当然我们也不知道了,但是从佩那些玉的情况来看,他走起路来一定是有风度,跟没有佩玉的一般人不一样。
由于对玉佩饰的喜爱和崇尚,使周代的玉佩工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美。
湖北省曾侯乙墓出土的一件玉佩堪称这一时期精美的代表之作。
玉佩共分16节,节与节之间用连体的套环相连,这是一种极高难的工艺,没有精确的设计是无法完成的,即便到今天,玉工艺人在现代工具的帮助下,这种工艺也有很大的难度,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
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古人不仅保证了套环的精确完美,还在相连的玉佩上雕刻出了精美细密的纹饰。
在专家看来,这件玉佩几乎浓缩了当年玉器制作中所有最为尖端的工艺。
中国文物学会玉器研究委员会副秘书长赵永魁介绍说:玉佩工艺非常复杂,我们为什么崇拜战国玉器和汉代玉器呢,是因为我们现在拿这些工具来仿制都非常难,达不到那种效果。
周代有佩剑的风尚,古人把剑称为“宝剑”,宝在古代也指玉石,当时,在佩剑上要装饰精美的玉石,宝剑的称谓就是因为玉剑饰的流行而形成的。
南越王墓的一套玉剑饰一共有五件,它们分别装在剑柄、剑尾和剑的中部。
人们还把玉佩做成宝剑的形状。
一把长33厘米的剑形玉佩由5件玉片组成,中间用金属丝连接,出土时位于墓主人的腰部。
专家根据文献的记载,考证出了剑形玉佩的功用,原来,剑形玉佩制作成多节的形制,是为了在节与节之间留出空隙,这样主人在行走时,剑佩就不会有太大的晃动,这也正是君子佩玉的一种礼仪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