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玉器】玉器文化(七):玉满人间

2009-07-11 14:44
来源:镇平一心玉器 作者:佚名
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而玉器文化,也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明。

法门寺地宫,一个埋葬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地宫,在当年,它享受着至高无上的待遇。

唐代帝王曾多次前来祭拜,并赐予了当年最为珍贵的宝物,可以断定,这些和佛祖舍利一起深埋在地宫中的宝物,浓缩了当年最高等级的皇族珍品。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2400多件器物中,玉器的数量很少,而且大多都只是一些配饰,相比较于金碧辉煌的金银器,玉器形单影只。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的观念在中国唐代以后就慢慢淡化了,帝王宫廷里面的用具,主要是金银器,再加上一部分瓷器。

从考古发现看来,在唐代的不少墓葬或窖藏遗址中,出土的也大多都是金银器,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了270多件金银器,它代表着盛唐时期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而在江苏镇江的丁卯桥窖藏,一次性出土了950多件金银器。

唐代,是一个金银器技艺文明璀璨的年代。

卢兆荫研究员认为,到了唐代以后,逐渐的玉器就被金银器取代了,再发展以后就被瓷器取代了,因为这个玉制造比较困难,当然玉衣是最难的,就是别的玉器制造也不容易,比金银器就难多了,人的审美观念也变了,再一个,这个金银器又好看,同时制作也没有那么困难,所以统治阶级的观念变了,整个用玉的制度,丧葬的制度也就发生变化了,因为丧葬都是受人的思想意识支配的。

从现在唐墓出土的和唐代窖藏里面出土的,主要是金银器,还有一部分高级的瓷器。

在过去的岁月里,玉器曾经承载着丰富而厚重的内涵,而当它走到开放而强盛的大唐王朝,它究竟还蕴涵着什么样的社会功能?它身上的神秘感、神圣感,是否都已经消解了呢?或者说,唐代的玉器已经仅仅成了一种装饰品?

唐朝时,中亚和西亚的文化艺术开始进入中原地区,并逐渐影响着传统的玉文化,玉器逐渐褪去了神秘和神圣的光环,世俗趣味开始融入了玉文化的领域。

公元581 年,中国历史历经魏晋南北朝400年的动荡,而走向了统一的隋朝,此后,经过短暂的过渡,到唐代的时候,国力日益强盛,开创了大唐盛世,这一时期,声名远播的大唐文化,使得不同国度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

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唐代的人物玉雕,出现了前代不曾有过的佛教题材。

一件玉飞天用镂空的技法雕制而成,飞天就犹如世间的一个世俗美女,上身裸露,下着长裙,体态轻盈而身姿婀娜。

而受中亚西亚文化交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玉器还出现了异域的风格,玛瑙羚羊首杯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当年,西方流行将杯子做成兽头的造型,这种异域的风情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反映到了唐代的玉杯上。

当年还流行在腰带上装饰玉带銙,而玉带銙上的人物便明显地带有波斯人的风格。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教授赵朝洪介绍说:往往上面雕刻有胡人,吹笙或吹某种乐器的这种形象统称“胡人带板”,这些胡人带板形象非常清楚,而且制作风格也一样,应该说都是受西方影响的结果。

由于唐代崇尚金银器,因此,当时还出现了大量金玉结合的作品。

虽然唐代玉器已经开始进入了民间, 日益世俗化,但是,在宫廷之中,还一直延续着礼仪用玉的传统,只是它的要求已经远不如以前严格了。

在唐代墓葬中,就出土了不少玉组佩,玉带銙,这是有身份等级象征意义的宫廷用玉。比如,玉带銙就是三品官吏的佩饰,但是更详细的规定当时似乎也没有了。

卢兆荫研究员认为,当时玉的观念不能说没有,但是起码已经淡化了。

宋代时,古玉已经可以在市面上大量流通了,这在过去的年代中是不可想象的,古代玉器开始走下神坛。

唐宋以前,平民禁止拥有玉器,玉器更无法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它是统治阶级身份的象征,是贵族的专属品。

而到了宋代,不仅出现了大批买卖古玉的古董商人,在民间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制玉作坊,玉器彻底摆脱了皇室贵族的专属品,开始大量流入民间。

当时的王公大臣把玉器作为古董文物来收藏,而大户人家的婚姻嫁娶,还要用玉器做聘礼。

这种世俗的风气一开,意味着古代玉器彻底走下了神坛。

上海博物馆的研究员张尉认为,这一转变和当时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都有密切的联系。

此后,人们更多的是将玉器作为珍贵的陈设品和艺术品来赏玩或收藏。

而玉器的制作题材也日益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内容。

张尉研究员介绍说:当时这个玉器已经进入了世俗化、民间化和商品化这么一种进程,也就是说,这个玉器可以为平民所拥有,这在汉代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辽金时期,春水秋山玉成为一种特殊的玉器种类,这两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国,把他们大漠草原的游牧生活反映到了玉器的纹饰上。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