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玉的主体图案是一只天鹅,它弯曲着脖子,躲藏在水草之中,而在它的上方,一只猎鹰正俯冲下来,准备啄食天鹅,这个图案反映的正是游牧民族春天放鹰捕猎的情景。
游牧民族有饲养猎鹰的习俗,当年,他们还把玉器做成一种独特的玉臂鞲,这种器物可以套在手臂上,避免被猎鹰的利爪抓伤。
而秋山玉反映的则是秋天上山狩猎的情景,可以说,这一时期玉器的题材日益世俗化,人们甚至已经把日常狩猎的内容都刻画到玉器得纹饰上了。
在今天的北海公园,有一座特别为一件玉器定制的亭子,亭子正中摆放着一件巨型玉器,这是一件极富传奇色彩的玉器。
这个巨型玉器的历史经历了元明清三个王朝的风雨。
而在玉器研究者看来,这件玉器的历史价值非同寻常,它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大型玉雕作品。
它的主人则是那个来自草原部落的蒙古王朝。
公元1271年,就在中原宋、金两个朝廷多番议和,勉强相安无事的时候,一个发祥于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开始崛起,这支蒙古铁骑四方征战,建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帝国。
当这个草原部落入主中原之后,古老的中原文明并没有因为异域民族的统治而消解,相反,顽强的中原文明却包容和滋养了这个民族。
史籍上说,元代皇帝从头到脚的装饰,以及出行坐卧的器具无不用玉器制作或用玉器装饰,当年,还在京城设立了多处官办玉器的作坊。那件堪称元代玉器代表作品的大玉瓮或许正是诞生在这些作坊之中。
这件气势雄伟的玉瓮,名为“渎山大玉海”,它高70厘米,周长将近5米,最大口径将近2米,重达3500公斤。
这件旷世巨作是一只盛酒的大酒瓮,据说,大玉海制成之后,被元世祖忽必烈放置到了当年的广寒殿,当年忽必烈大宴群臣的时候,一天要饮酒三十石,而这些酒便贮藏在这件巨型的大玉海当中。广寒殿就在今天北海公园白塔的位置,明末清初的时候被焚毁,广寒殿被焚毁后,大玉海也遭遇劫难,今天我们如果详细的端详玉海的质地,还能看出烈火烘烤过的痕迹。
遭此劫难的大玉海在清初一度下落不明,当人们发现它的时候,大玉海居然被几位道士拉到了西华门外的真武庙,被充作了腌制咸菜的菜坛子。
直到乾隆年间,酷爱玉器的乾隆皇帝亲自下旨,大玉海才被用千金赎回,放置到了今天的玉瓮亭里。
如今,当我们再细细品味这件历经600多年风雨的玉器作品时,上面所散发出来的神秘而浪漫的气息无疑会令我们惊叹。
玉海的周身描绘的是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翻腾的海浪中,沉浮了多种深海怪兽,有海龙、海马、海猪、海鹿等,这些动物披挂着毛发、鳞甲,有的还长着翅膀,海浪的漩涡和怪兽的姿态被刻画得既细腻又豪放张扬。
据推算,像这样一件玉器,一名玉工需要60多年才能完成,而十几名玉工同时制作,也需要花费不少于5年的时间,它代表了元代最高的制玉工艺,而这种巨型玉雕的手法,更是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的玉雕工艺。
到明代,无论是皇家用玉还是民间用玉,都已非常普遍了。
这一时期的皇家用玉以定陵出土的玉器最为精美,这些玉器大多使用了嵌金镶玉宝石的工艺,金器的光泽衬托得玉器更为洁净温润。
民间用玉的种类也已经非常丰富,人们用玉做成各种器皿、配饰和日常用具,而工艺也日益精巧。
张尉研究员介绍说:为什么说明清时期玉器的数量特别大,就是因为明清这个时候,玉器的世俗化和商品化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
玉工艺的成熟和社会财富的积累,奠定了清代玉器的辉煌,这是古代玉器历经8000年的传承而铸造的又一个高峰。
有人说,如果从一个极端的角度看,清代玉器的辉煌几乎可以看作是一代帝王缔造的一个神话。
这位帝王在位60年,其中的40年成为了清代玉器、甚至也可以说是古代玉器最辉煌的一个年代,今天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数万件玉器,也都是这一时期收藏入宫的。
乾隆皇帝的一生,爱玉、赏玉,在他留下的诗作里,就有多达800多首的咏玉诗,这位雄心壮志的帝王甚至还拥有一个因爱玉而得来的雅号“玉痴”。
在当年,朝廷在京城专门设立了两个造办处,它们为朝廷特别订制玉器,另外,在全国发达的玉器重镇,还设有8个直属的造办中心。
每逢宫廷玉工制作重要的玉器时,乾隆皇帝都要亲自过问,从画稿、模型到玉器的制作,每个环节都要逐一审查,等到玉器制作完成后,乾隆皇帝还要在上面赋诗题字。
这种朝廷自上而下的酷爱,让清代玉工在继承前人智慧的基础上,把玉器工艺做到了极致,这一时期的玉器工艺也因此有了一个特别的称谓“乾隆工”。
北京玉学玉文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古方认为,清代的玉就看乾隆的了,清代的玉是乾隆以前的不行,乾隆以后的也不行,乾隆的玉已做到极至了,没有能超过乾隆的。
乾隆玉的极致,甚至给后人留下了至今也难以解答的工艺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