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军最初打响平定岭南的战争开始,秦军就充分利用了这些山谷和河流。
专家霍印章介绍说:水兵在秦灭六国之前就建在了巴蜀,秦灭六国后,江淮流域全部是楼船师,而进军岭南的都是楼船师,水军承担步兵的任务,正好在岭南水网地带,既需要陆地上的沟通,更需要河流的沟通,这样的话,作战、行军和运输都方便。
随着旷日持久的行军作战,秦军的粮食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在后勤运输上,秦军更离不开一种坚利的武器,这就是船,可是在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众多的河流当中,秦军要寻找的道路在哪里呢?
在秦朝中原与岭南的通路中,除去陆路,最重要的两条水路,就是从岭北长江水系的两条河流,向岭南珠江水系的两条河流相靠近的线路。
在大瘐岭上,横蒲关扼守的一条石头小道,最早正是平定岭南的秦军开辟而成,这条道一头连接流向长江的赣江,一头连接流向北江的浈江,秦军从赣江乘船运载物质到达大庚岭,然后以人力运输逾岭,再搬运物资上船,通过宽阔的浈江水面直入岭南腹地,这是秦军的一条重要水路。今天,依然宽阔的浈江从大瘐岭脚下的广东南雄市区穿过。
从岭北进入岭南的另一条水路就是秦军取道今天湖南的湘江,低达五岭脚下,以人力搬运物资过岭,又顺漓江运向岭南,可是这两条道路的运输,都要经过人力的搬运,上船下船极为不便,兵卒苦不堪言。
霍印章认为,问题还在于道路的军粮供应,人能过岭,不等于车能过岭,更不等于船能过岭。
当平定岭南的战争打响不久,因为秦军据有一定的战争准备,所以运输能力与秦军需求的矛盾还不突出,可是秦军平定岭南的战争并没有设想的那样顺利,而是转入了旷日持久的相持战阶段,这就彻底打乱了秦军的战略部署,使秦军陷入了致命境地,因为,断粮随时都会到来的饥饿,比善战的越族人更加恐怖。
霍印章说:越人的战术正好是持久战,而秦军就怕持久,时间一久,交通运输有困难,就会造成供应不足,所以,孙子兵法说军无辎重者亡,无粮食者亡。
重新开凿一条运输量大、调运快捷的军粮通道,成为牵动岭南战局的关键一环,更是身陷困境的秦军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穿越大瘐岭的陆路尽管只有几十里路,但险峻的山岭令秦军行进十分艰难,而当时在整个岭南的战局中,最主要的战场就是秦军主帅屠雎战死的地方,也就是西瓯越人盘踞的今天广西郁江、漓江一带。
在广西兴安县城西南越城岭脚下的一片稻田里,考古人员发掘出一座秦军平定岭南时所筑的城堡,叫做秦城。考古论证,这座城周长约有20公里,大约可驻守10万秦军,为何当年秦军在这里布防如此规模的兵力呢?
在对西瓯越人的进攻中,秦军依赖的粮道正是经过湘江而到五岭山脉西端的越城岭脚下,而后越岭再进入漓江的道路,但是这条水路并没有完全贯通,之间尚有几十里的陆路。
湘江自南向北流入长江,漓江自北而南注入西江,两条江的源头都在今天兴安县境内一个叫铁炉村的附近,两条江的水位差度只有7米,两条江的分水岭也不过是一个小土丘。
漓江是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从漓江就可进入岭南珠江水系众多河流当中水量最为充沛的西江,西江的上游就是广阔的云贵高原,众多的水源使得这条江四季都适宜行船。
穿越岭南群山、直下南海的宽阔西江,在平定岭南的秦军眼里,自然是一条黄金通道,打通这条道,是秦军战略的关键。
秦军在整个平定岭南的战争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决策浮出了水面,一个叫史禄的人被委以重任,他带领秦军夜以继日,在湘江和漓江的源头间开凿运河,沟通湘漓二水。
这就是中国水利史上著名的灵渠工程。
专家霍印章认为,选择这一地方主要是针对作战对象来的。秦军进入岭南,地面广大,五路大军其中的第五路是指向闽越、即今天福建去的,第三路、第四路指向南越去的,即今天的广州,当时叫番禺,第一路、第二路是指向西瓯越人的,也就是今天的广西及其以南地区,是统帅尉屠雎牺牲的方向,在这个方向,秦军遇到的抵抗是空前的,而对这个方向的保证,只有灵渠才行。
公元前214年,兴安灵渠经过3年的开凿,把湘江和漓江三七分开,湘漓二水连成了平缓的水道。
沟通南北中国的灵渠通道,作用一直发挥了2000多年。
或许最初谁也无法想象,秦军正是因为把两条江凿通以后,岭南的战局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秦军急需的大批军粮和物资,就能够从湘江而下而入漓江,一直经水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岭南秦军主要的战场。
史书记载,从长江流域出发的船只,可以通过水路逾岭,到达岭南地区,甚至载重万吨的大船也可以从灵渠通过。
军事专家霍印章认为,只有灵渠一通,通过水路,才能源源不断的把物资和军粮保证到西线方向来,秦军最后的胜利,就是在西线的胜利,解决了西瓯问题,百越问题就全部解决了。
生活在岭南的越族人,一夜之间成为了大秦朝的臣民,新生的秦王朝第一次统治这片遥远的土地和这样奇异的民族,没人料到,在这个弹丸之地,赵佗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