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冬天,在广州市繁华的闹市区,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处颇具规模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
很多证据表明,秦朝时人们已经走向了大海,问题是他们走到了哪里呢?
1983年秋天,在广州市老城区的象岗,汉代南越国文帝赵胡的墓葬惊现于世,人们在墓葬里发现了许多中原极为罕见的物品:一捆5支的原装象牙。
岭南古代多象,这些让考古人员感到吃惊的象牙,是不是来自岭南象呢?
广州市文化局的麦英豪介绍说:亚洲象牙直径不大,它那个直径大,亚洲象牙小、短,现在出土了5根象牙,从这个对比来说,否定了它是亚洲象,应该是非洲象。
这个结论让人感到吃惊:这些2000多年前来自非洲的象牙,同岭南相去万里,它们是怎样来到岭南的呢?
大墓里还出土了熏炉,由4个相互搁开的炉室组成,炉壁上有别致的纹线,整个造型十分独特。
大墓里银盒的出现更超出人们的想象,它与中国传统的器物风格迥然不同,银盒呈扁球形,饰有蒜瓣纹,表面有极薄的鎏金,里面还有半盒药丸。
麦英豪介绍说:银盒除了造型外,还有液金,也不是中国的,中国的镀金比较厚,它薄得不得了。
专家还发现,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大量的是石构建筑,和中原秦汉宫殿传统的夯土和木头结构截然不同,南越国宫署出土的石柱都是多棱的,这和古希腊的石柱相似。
在和同一时期的古希腊建筑对比了以后,考古人员吃惊地发现,南越国宫署体现着典型的古希腊建筑风格。
地中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古希腊人,他们以善于航海而著称,被称为“海上居民”,后来取代古希腊的罗马帝国,在当时已经拥有了强大的航海能力,这些壁画描绘出了古希腊人的航海景象。
按照《史记》记载,中国最早同西方的交流,是源于西汉人张骞在公元前119年的“凿空之行”,可是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物品,是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出现了,专家认为,这些物品不可能经过穿越河西走廊的陆上丝绸之路到达长安、再辗转来到岭南。
从四川成都出发,穿越中国西南的崇山峻岭,过横断山脉经缅甸到达印度半岛的道路,被专家称作西南丝绸之路,广州南越王墓的物品会不会从这条道过来呢?
原中国秦汉史学会名誉会长张传玺认为,一个是海上丝路,一个是西南丝路,可是四川的东西是顺着南盘江、怒江,顺着这个山脉可以过去,但如果从广东、广西这个方向就很困难,沿江溯流而上,进入贵州西部,海上比较容易。
南越国同西汉尽管有交往,但五岭的阻隔和两国的长期对峙,都迫使南越国把目光投向宽阔的海岸线。
在南越国时期和稍后的岭南汉代墓葬中,经常有木船模型出土,用牛车、马车随葬的却很少,专家认为,这反映了南越国的水上交通比陆上交通发达。
《史记》也记载,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组织了携带丝织品、金器等物品的大规模商队,途经许多国家,穿过大海来到了当时叫黄支国的地方,就是今天印度半岛的南端。
这意味着早在汉武帝之前,南越王国就开辟了通过印度半岛通向西方地中海的海上通道,而南越王墓中的海外物品正是从海上而来。
那么,当时航海的船只是怎样的呢?
在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一只铜提筒上,专家通过观察,发现当时的船舶已经有了浆、橹等推进器,它说明当时南越国已经具有了较高的造船和航海能力。
广州黄埔港是中国南方的第一大港,因地处亚热带,海水常年不冻,适合航运,是历史久远的大港,而上溯到2000多年前,它正是南越国的都城番禺。
南越国凭海临风,海岸线长达数千公里,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每年季风吹来,是海上舟船行驶的天然动力。
1989年,在珠海市南水高栏岛的宝镜湾,考古人员发现了许多石刻岩画,其中一幅长5米多的岩画,岩画大多以船为表现中心,专家测试,年代为距今4000多年。这说明在那时,习于水性的越人,已经掌握了先进的天文航海技术,能够利用季风和星辰进行远洋航行。
专家认为,在陆上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之前,南越国可能已存在通过海路通向西方的贸易线路了。
而在那时,地中海一个叫做厄立特利亚的国度,他们的航船就曾经到达过印度半岛和中国。
那时,从番禺出发,通过今天越南沿海和马六夹海峡,而以印度半岛为中转站,向西一直能够到达地中海一带的罗马帝国。
对汉武帝来说,他不会满意一个凭海临风的大都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岭南广袤的领土、奇异的珍宝、甚至大海的涛声,时刻都在诱惑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