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清明上河图》:意外发现的稀世名画

2009-07-14 12:11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当书画鉴定专家无意间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清明上河图》真迹吗?

1951年初,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博物馆开始着手整理、鉴定解放战争中留下的文化遗产。

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当书画鉴定专家无意间打开一卷残破的画卷时,顿时,眼前为之一亮。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清明上河图》真迹吗?

不久,这幅长卷被火速调往北京国家文物局进一步鉴定。

《清明上河图》真迹在问世后的800多年里,一直是后世帝王权贵巧取豪夺的目标。它曾经五次进入宫廷,四次被盗出宫,演绎出许多传奇的故事……

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前三天,中国的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一行人从东北长春逃至通化大栗子沟,准备乘一架小型军用飞机企图秘密逃往日本。

7天后,小型军用飞机载着溥仪在过沈阳机场短暂停留时,被我人民解放军和苏军截获。溥仪其随身携带的一批珠宝玉翠、法书名画也一同被军队收缴,归东北银行代为保管。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也就是今天的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经东北人民政府领导陈云批示,将这批文物拨交博物馆接收清点。

1951年初,年仅37岁的杨仁恺和研究室的同仁们接受了清点这批文物的任务。

这一天,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的杨仁恺像往常一样来到寒冷昏暗、条件艰苦的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与其他馆员一起在堆积如山的藏品中进行捡拾鉴定。

在这些藏品中,有的书画作品保持完好;有的书画作品已经破损不堪。

在这些已经被其他工作人员认定为赝品的书画作品中,杨仁恺无意间看到了一卷题签上写着《清明上河图》五个字的残破画卷。他顺手便拿了起来。

这时,杨仁恺对这一画卷并没有在意。因为,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亲自过目的就有10余件之多。最终结果都是明清苏州作坊所绘制的仿摹本。

在中国绘画史和明清以来有关笔记中,人们对《清明上河图》历来都极为重视。然而,张择端绘制的《清明上河图》真迹自北宋以后就神秘的失传了。

几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真实面貌,始终一无所知。民间流传着30多个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仿作,大同小异,他们临摹的是否就是北宋张择端原作,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随着这幅画卷一点一点地展开,这时,杨仁恺已经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他被眼前这卷古画所震撼。

这是一幅长卷的绢画,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行家一望便知它的年代已十分久远。这幅长卷气势恢弘,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特别是画中描绘手法,无不体现着独特的北宋绘画特征,与自己先前所见的所有仿摹品有着天壤之别。

虽然,这个画卷上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令人不可思意的是画卷上,历代名人的题跋非常的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更是玲琅满目、纷繁复杂。

难道数百年来始终埋没在传闻中的稀世珍品——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自己意外地发现?

解读着古代收藏者们的题跋所透露出的信息结合此画的时代风格,激动的杨仁恺断定这残破的画卷应该就是800多年来在传说中隐现的北宋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