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清明上河图》五次进宫四次被盗,名画辗转终得休

2009-04-13 17: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时期张择端的画作,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但是它的经历极为曲折,五次进宫四次被盗。这是怎么回事呢?

2002年年末,上海博物馆举办了为期36天的《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观众如潮,盛况空前,观众达到23万人。展品中,有一幅画特别受欢迎,观众要排四、五个小时的队才能欣赏到它。什么样的画卷如此吸引人呢?它就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

宋徽宗亲题《清明上河图》

关于《清时上河图》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那时的汴梁店铺林立、繁华热闹。

冬去春来,转眼又到了清明时节——一年中最美好、最繁忙的时光。

农家人已经在田垄菜地里劳作了,播种下期待丰收的种子;贩运货物的商人上路了,驮货的驴骡在弯曲的小路上排成了行;城里的商家开张了;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坐轿的、骑马的、提篮的、挑担的,忙忙碌碌,热热闹闹……

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个人显得格外扎眼,他肩没挑担、手没提篮,不像买卖人;他行路悠闲,左顾右盼,又不像赶路人,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他叫张择端,擅长风俗题材画,曾经在街头以卖画为生,后来又到宫廷画院任职,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画家。张择端出行的目的不是休闲游玩,而是深入街巷观察了解民俗民情,为绘画创作做准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画被送进皇宫里,摆放在宋徽宗的龙书案上。画被慢慢展开了 ,在场的人发出一阵阵由衷的赞叹。《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光。

宋徽宗对《清明上河图》爱不释手,大加赞扬,他提起笔,用他那刚劲有力的“瘦金体”, 在画的卷首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盖上他那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而使这幅画身价倍增,宋徽宗也就成为这幅传世杰作的第一位收藏者。

沧海遗珠终见天日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一路上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清明上河图》被金兵掠走,流落到了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从此,《清明上河图》就开始了四次进宫又四次出宫的曲折经历。北宋灭亡后,《清明上河图》第一次离开了皇宫,流落到民间。

北宋灭亡后,《清明上河图》在民间颠沛流离了一个多世纪,后来它又一次进入了皇宫。它是怎么进入皇宫的呢?

公元12世纪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部落。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在攻占金朝和南宋城池同时,元朝人接收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字画,《清明上河图》也被收进了元朝的皇宫。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皇宫了。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