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谿山行旅图》:台北故宫的镇馆国宝,暗藏画家签名的山水名作

2009-04-28 11:2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1000多年前,范宽有感于终南山、太华山之景,绘出一幅好山水画《谿山行旅图》。而今,它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中国绘画笔墨随性挥洒,层峦叠嶂中的诗意家园尽现。山水间,浸透的是中国人的敏感心灵和微妙哲学。五代宋初,中国画中的山水画被推到了一个历史高峰,北宋范宽就是其中一员大将。如今,台北故宫便藏有范宽的代表作《谿山行旅图》等宋画。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北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以《谿山行旅图》为代表的北宋山水画珍品自然成了台北故宫的“无上神品”。而在学者评出的台北故宫十大国宝中,宋画就占了“三席之地”。

这幅画双拼绢本,淡设色,是高2.63米,宽1.33米的巨大挂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在画幅正中央的一座高大的山峰,密如雨点的墨痕将饱经风霜的岩石刻画得十分生动。细线般的瀑布在高山深壑间飞泻而下,隐没在云烟缥缈的深渊中。一队商旅行进在摩天巨岩与深邃林莽间。这幅画构图并不复杂,却将山峰高不可攀的气势烘托得极其生动自然。

明清时期的著录里,没有提到画家的款印,不过历来收藏者对此画出自范宽确信不疑。最初,董其昌曾题有“北宋范中立谿山行旅图”十字。此后,原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于1958年在画作上发现了“范宽”字款,确认此画为范宽真迹。

北宋山水画“三宝”之一,明清时期曾受轻视

逍遥自得成隐士的范宽,一生沉吟于山水之间,落笔之处,山山水水已化为仙境。

1000多年前,范宽有感于终南山、太华山之景,绘出一幅好山水画《谿山行旅图》。耸立在中央的主峰,右侧有深谷瀑布,另一边是矮小的侧峰。中景与主山间,云气阻隔。山水禀造化之秀,晴雨寒暑,朝昏昼夜,随形改步,无穷之趣尽在其中。

在范宽的创作中,《谿山行旅图》将其自成一家的笔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北宋初期山水画代表人物的他,一开始便奠定其在中国画史中的地位,”故宫博物院书画专家余辉指出,范宽及其作品此后一直被后代所尊崇。

《图画见闻志》中记载:“画山水唯营丘李成、长安关仝、华原范宽。”又有元汤垕《画鉴》云:“迨于北宋,董源、李成、范宽三家鼎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水之格法始备。”由于关仝生活于五代宋初,所以,后人达成共识,真正全面影响宋代及后世山水的宋代大家是———北方的李成、范宽和南方的董源,“范宽的画风影响后世许多画家,北宋画家郭熙也受其影响,”余辉介绍。

自然,范宽所绘之作也成了宫庭、文人雅士所藏之珍宝。北宋末徽宗内府就藏有他五十九件作品,大都是描写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山水。其中,《谿山行旅图》近来经学者考证宋代曾经钱勰收藏。明代初年便收藏在宫中,只是后来流入民间。明代,大鉴赏家董其昌观后题字。至乾隆年间,又入皇帝内府收藏。

当然,范宽作品也曾在明清时受到过低度的“轻视”。“明清文人画派中专门学范宽的比较少,不过,这也是画师要学的路数之一,当时文人画派更多地注重写意,这是明清时文人自发形成的变化、毕竟当时画坛需要一个变化。”

不过,在余辉看来,范宽和他的《谿山行旅图》是中国画中永远无法跳过的一笔。如今,深藏台北故宫的《谿山行旅图》连同郭熙的《早春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并称“三宝”。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