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画文物精品,展现中国绘画艺术(四)

2009-08-08 13:29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五代时期,地处江南的南唐,山川丰茂,安定自足,是当时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学士们理想的栖身之所。南唐的文人雅士们喜欢吟风弄月,吟诗作画,就是皇帝也不例外。南唐时的皇帝中主李璟,后主李煜,都十分喜爱书法与绘画。

李璟在位时,在宫中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引来了各地的画家。画院中,一时高手林立,既有董源、巨然这样的山水画家,也有顾闳中、周文矩这样的人物画家。后主李煜本人还是一位极有才华的诗人,他的诗词充分显示了他的文才风流,至今仍为人们所吟唱。不过,就在李煜沉浸于笔墨丹青、填词作赋的时候,南唐的国力日渐由盛转衰。

此时的李煜非常期望起用一个人,来辅佐他的朝政。这个人就是大臣韩熙载,他曾建议在国力强盛时,北上征战,实现全国统一。而当时由于自己的犹犹疑疑,缺乏信心,丧失了大好时机。乱世中李煜不免又想到了韩熙载,不过他还有昔日的雄心壮志吗?为弄清楚这个问题,李煜请来了宫廷画家顾闳中,周文矩和高太冲,交给了他们一项特殊的作画任务——将韩熙载的生活状态用绘画记录下来。

带着这个任务,一天晚上,三位画家潜入了韩熙载的家中。其生活情景让画家们大为惊讶。这里人声鼎沸,歌乐升平,韩熙载正在家中宴请宾客。画家们窥视了整个宴会的过程后,由顾闳中执笔,凭借记忆以绘画的方式记录了那天晚上他们所看到的韩熙载家夜宴的情形,呈交给了李煜。

在照相术没有发明之前,东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记录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场面与瞬间。画家凭自己的天赋和技巧,在使用为目的的绘画过程中,创作出了超越现实之上的绘画样式和审美趣味,为世界艺术宝库留下了许多璀璨夺目的精品佳作。

《韩熙载夜宴图》就是如此。

《韩熙载夜宴图》采用了连环画式构图,以忠实于生活原貌的创作态度展现了“听乐”、“观舞”、“休憩”、“清吹”和“调笑”的夜宴过程,每段以屏风巧妙隔开,既独立成为画幅又按时序连为一体,情节的交待如同音乐的旋律有序曲、高潮、尾声,构成了完美的乐章。

画家着力刻画的主人公韩熙载,他反复出现于画面,或正或侧,或立或坐,或静或动,始终保持着庄重的神情,透出了他郁郁寡欢的内心世界。画家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夜宴的过程,描写了表面的纵情欢乐,更深入到了主人公内在的精神世界,由此把人物画的艺术表现推向了一个高峰。

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画科中,最受人关注的一个题材之一。它的出现比山水画,花鸟画要早。历来的人物画家都把逼真传神、形神兼备作为创作的核心追求和最高标准。在古代,人物画的别称就叫“传神”。那么,如何才能使人物传神呢?西方画家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说从眼睛可以洞见人的内心世界。其实,这一点早在东晋时代就被中国的人物画家顾恺之所认识。据说,顾恺之画画时,常常长时间放着人的眼睛不画,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所谓“阿堵”在古汉语中就是眼睛的意思,顾恺之如此重视眼睛的刻画,就是他为什么总是把眼睛留在最后画的原因。顾恺之的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以形传神成为了人物画最高的品评标准。

比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韩熙载,在五个段落中,服装动作虽各不相同,但形貌、性格却十分统一。通过他的眼神和表情,描绘出他苦闷的内心世界。为了突出主题,顾闳中还把主要人物画得大一些,宾客画得略小一些,歌伎侍女画得更小,这也是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大特点。

然而,中国人物画并非是突然就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陕西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这件充满神秘气息的彩陶盆上,有一个极其概括的人面像,圆形的面庞,两条横线代表眼睛, 鼻子被概括成三角形,嘴巴像个“工”字。两耳、嘴角各饰一小鱼,神秘而生动的图象,激发出我们对远古生活的遐想。柳湾墓地出土的这件彩陶上画着三组携手跳舞的人物,优美的舞姿,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先民们的生活姿态,其中的乐观与生动,至今似乎还能感染我们。

时间推移到距今两千三百年的战国时期,在长沙出土发现的《人物龙凤图》和《人物驭龙图》,反映了此时的画家已不仅能用准确、生动、流畅的线条表现人的形象,而且在材料、技法上已经明显地区别于西方绘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走向。

在中国绘画的画科中,人物画是早熟的,它不仅写意地记录了大约三千年的历代生活画卷,而且也生动描述出中国人精神活动的谱系。它所展现的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的丰富图象,是我们通向先人们生活的最便捷的方式,我们也由此在获得历史教益的同时,感受到精神与审美的愉悦。让我们领略一下神秘的宫廷生活吧。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