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画独立成科之时,正值唐王朝为开疆拓土,养马之风盛行,因此马便成了画笔下的主要对象。唐代画家韩擀的唐代画家韩擀的《牧马图》,以一白一黑两匹并肩缓行的战马为中心,造型准确,动态逼真,是此类题材中的精品。
花木随四季而枯荣,昼夜与日月同更替,这一切,带给画家们的是不断的创作热情。夏日荷花的风姿被北宋画家吴炳收入画,娇艳欲滴的荷花仿佛在绽放中轻轻地颤动,细腻的笔触把荷花的高洁,出于污泥而不染的品格表现的淋漓尽致,是宋代花鸟画的精品。
花鸟鱼虫是自然美好地赐于,中国画家不仅单纯表现它们的美,还将它们赋予了人的品质。1306年一个清冷的早晨,一位年老的画家照例到深山幽谷中,去拜访他喜爱的花花草草。他就是元末明初的著名画家郑思肖,他用淡墨画就的兰花长叶临风,柔韧潇洒。但让人奇怪的是:他的兰花总是露着根或根不着土,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原来作者郑思肖仍然陷在南宋灭亡后丧失家园的痛苦之中。所以他以兰草忠贞纯洁的品质寄托自己气节。
郑思肖以兰草表现了自己的节操与情感。这样一来,始创于宋代,用以象征文人的清高、傲世、幽洁、隐逸等多种精神品格的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的花鸟画,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为了突出文人品格,在表现手法上,画家们多以水墨画法,显出不染尘俗的姿态。
竹,作为花鸟画中的主要内容被作为刚、柔、忠、义四德的象征,画家画竹 有“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的差别,这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总结,所谓眼中之竹便是对真实竹子的印象,胸中之竹则是画家的内心体会感受,而手中之竹就是画家用艺术手法表现的竹子。他认为只有三者具备,才能胸有成竹,落笔成画。这也就是郑板桥画中的竹子,富有生机,还具有孤傲、刚正、倔强不屈之气,呈现出人的性格之美的原因。
梅花,因为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特点而成为花鸟画的主要内容。自中国宋代到明代,以画梅著名的画家就有一百三十二人之多。传说有过一位画家,他的《四梅图》,能引来蜜蜂蝴蝶。他非常观察写生,庭院中总是遍种各种花卉,晨起写生,月下描摹。
这位画家叫杨无咎,他的《四梅图》曾被送进宫廷,宋徽宗赵佶看后,认为与宫廷画家们精工治艳的“宫梅”十分不同,便说杨无咎的梅花是乡野之中的“村梅”,但杨无咎并不为之改变。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梅花清高淡泊的风韵的确得到了更多人的极大喜爱。这种只见水墨,不见色彩的画法,最早自有来源。
这里我们还要再提起黄筌的《写生珍禽图》,虽然这只是一张写生稿,没有特别讲究构图,却体现出了黄筌赋色工整细腻的风格。作为宫廷画家黄筌深居宫中,表现得都是珍禽异兽、名花奇石,充满富贵气息,在画史上有“黄家富贵”之称。
与黄筌形成对比的,是民间自然朴素一派的徐熙,徐熙虽出身江南土族,但自视高雅,不愿在朝为官,一生都过着平民布衣的生活。与黄筌相同的是,他也十分擅长写生。与黄筌不同的是,他几乎不用颜色,而只用水墨,只有需要的时候,才淡淡涂上一点颜色,被称为“徐熙野逸”。
事实上,徐熙、黄筌一写意一工笔两种不同的花鸟风格,对后世的花鸟画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逐渐成为表现花鸟画的两大流派,可以见出,杨无咎就是受徐熙的影响。而后,一方面,黄筌的画风符合皇家趣味,其富贵之气在宫廷绘画中代代延续;另一方面,许多文人画家都从徐熙的处事态度,人品人格以及画风中得到启示,使花鸟画向抒发心性、自然超逸的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多宝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