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画文物精品,展现中国绘画艺术(二)

2009-08-08 12:3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这幅慈禧太后的油画肖像,是公元1903年一位叫卡尔的西方女画家创作的。

据说,当这些外国公使太太们把画家卡尔介绍给慈禧的时候,已经见过照相术、见过电影和当时一些先进技术产品的慈禧,不仅欣然接受了卡尔的请求,还专门“出坐”为卡尔充当了模特儿。

但是,当画家画到慈禧的脸部时,她表示了明显的不满,她不能接受外国人用明暗手法对自己脸部进行的描绘,她认为这样画等于把自己表现成了一张“阴阳脸”,而这是很不吉利的。有怯于这位东方皇太后的威严,在后来的创作中,卡尔完全淡化了罩在慈禧脸上的阴影,使得今天我们可以见到的慈禧油画肖像,面部几乎就是用平涂的手法画成的。

这种对光影结构的不同认识和审美上的差别,正反映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的不同。那么,中国绘画在其历程中形成了哪些与西方绘画不同的特征呢?让我们从西方绘画的传入开始谈起吧。

明朝万历年间,大约在16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时,带来大量宗教题材的油画作品,因为造型极为逼真,竟被看惯了水墨画的中国人当成了雕塑。

北京西郊的传教士公墓中埋葬着另一位意大利传教士——郎士宁,他以宫廷画师的身份,供奉清朝皇室50多年,他对中西绘画的差异与交融体会得颇为深切。

《百骏图》是郎世宁生平全部作品中的抗鼎之作,他以西方绘画技法中注重解剖结构、光影明暗、焦点透视的手法为主,并和中国绘画技法中的皴法有机融合于一体,创造出一曲和谐宁静的东方牧歌。

郎世宁酷爱画马,他画的马立体感和皮毛的质感都非常强,对这种写实的风格,中国画家不是能马上接受的,清代绘画理论家邹一桂曾说,西方画家所画的画尽管十分逼真,但“虽工亦匠”。就是说与传统中国文人绘画相比,这种画法匠人气太重,不能成为上品。

那么,在中国画家的眼中,究竟什么样的画才能奉为上品呢?近代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以虾为题材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问题。齐白石画的虾,特别是他60岁以后画的虾,浑身透明,神态生动,仿佛正在清澈的水中游动。其实不光是虾,他的鱼,他的螃蟹,他的青蛙,样样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对此,老人十分自得。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齐白石画的虾,其实与真实的虾有着明显的不同。据说,齐白石的家中长期养着活虾,他每天都要观察虾儿们的嬉戏腾跃,认真揣摩虾的姿态。正是通过这样长期的观察揣摩,他不断调整自己的画法,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样式。

以虾脚来说,早期齐白石画虾画十只脚;后来减少了,画八只;晚年时只画五只。虾眼也又变化,原来画眼是两点,后来变成两横笔。晚年画虾,最重要的改进是,又在虾头、和胸部的淡墨上加了两点浓墨。正是这两点浓墨更显出了虾子躯干的透明。

齐白石曾画过肖像,有着较强的写实能力,为什么他不用写实的方法来画虾呢?他自己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说“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意思是说自己 画画的目的并不在于追求形似,而是力图传达出虾子的神态意趣,为虾传神。后来,老人又说过一段极为经典的话,他说:“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

另一位中国画大师黄宾虹也曾说过“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亦欺世盗名之画;三、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并断言“作画当以不似之似为真似”。两位大师的话的确说出了传统中国文人画家写物造型的关键所在,就是在似与不似之间塑造形象,为对象写意传神。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