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画文物精品,展现中国绘画艺术(二)(2)

2009-08-08 12:34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如此说来,写实是西方绘画的特征,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灵魂,但并不等于说中国画不能写实。传统中国画曾经走过一个非常写实的阶段,现存的中国古代绘

如此说来,写实是西方绘画的特征,写意是中国绘画的灵魂,但并不等于说中国画不能写实。传统中国画曾经走过一个非常写实的阶段,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作品中,还保留有大量写实风格的作品,它们在对对象描摹的精细程度上很接近西方的许多绘画作品。后来由于文人画的崛起,彻底改变了中国画的绘画观念,绘画的目的和趣味发生了变化,从注重对现实描摹写实,走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追求的层面,这就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表达内心情感与意境的层面。

元代以前,大多数中国画家十分注意对自然界真实形象的观察和描绘。绘画史上有这样一个经典故事,说有一天,宋徽宗赵佶到花园观赏花木,巧见一只孔雀飞到树下,徽宗非常高兴,立刻召来宫廷画家们进行描绘。但是,不管画家们如何各呈巧思,徽宗看后只是摇头,弄得画家们十分惶恐。

后来,徽宗再次提起这件事,解开了其中的道理,他说“孔雀升高,必先举左”,意思是说,孔雀攀高的时候,一定是先抬左脚的。这件事说明,作为画家的宋徽宗观察事物非常仔细,这大概就是他的《芙蓉锦鸡图》等作品为什么特别写实的原因吧。

在宋以前,五代时期的著名画家黄荃的画作也非常写实,这是他的《写生珍禽图》,画中描绘了20多种昆虫、禽鸟,状态各异、形神逼真。画中昆虫,比如知了翅膀透明薄如轻纱,而乌龟壳则看上去非常坚硬,似乎可以敲出声音来;所有禽鸟、昆虫个个活灵活现,仿佛正在跳跃鸣叫,充分显示了画家扎实的写实功力。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韩滉的《五牛图》,也是一件绝世名作。说起这件作品收藏,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故事。?1950年初,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收到了一封来自香港的信,说当年被八国联军劫走的《五牛图》,近期将在香港拍卖,因画主要价10万港元,写信者无力购买,希望政府能出资收回这件国宝,以免流失海外。10万港元对于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无疑也是一笔巨款,但中国政府还是下决心收回了这件传世佳作。

长卷《五牛图》中的五头牛姿势各异,造型准确生动。其中,第一头牛身躯肥壮健硕,正在扭动的头,似乎正要低头啮草;第二头,尾巴惬意地甩动着,成昂首行走之状,体格同样高大健壮;第三头牛与人正面相向,神色十分专注,似欲张口呜叫;第四头回头却步,以舌舔唇;第五头,头系红带,粗矮壮实,似立似行。它们与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牛如很接近,而如此准确地表达牛的体形结构、神态特征,说明画家对实际生活中的牛是经过仔细的造型观察和写生的。

尽管如此,一旦我们把中国人的写实作品同西方绘画作品放在一起时,我们依然能够看出之间的差别。除了笔墨的差别材料的差别外,对精神的把握也是各不相同。

自宋代起,由于文人士大夫阶层全面介入,以传神为主的写意绘画,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了中国画的主流。

齐白石就非常崇拜近代的吴昌硕,清代的八大山人,以及明代的徐渭,齐白石曾经作诗称赞这三位画家都不是凡胎常人,并表示愿意做他们的门前走狗跟随他们。

江西南昌郊外的青云谱是八大山人的故居,他原名朱耷,是明朝王室的后裔。明朝灭亡后,出于对旧朝的忠贞和对清朝的不合作,他以避世的态度做了道士。

灰瓦白墙、石阶青苔,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古朴清雅的文化气息。

在八大山人大量流传后世的佳作中,我们取出这幅《双鹰图》。

这是一件旷世巨作。

在纵180厘米,横80多厘米的画纸上,画家以粗笔湿墨写就的树干,笔法遒劲,丝毫不为自然形象所束缚。

作为画面的主体形象,这只鹰昂然远视,这一只则躬身凝思。

显然,如果将画面中所呈现给我们的石头、鹰、以及树与自然界中真实的对象,或者与西方绘画中的同类形象进行比较的话,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尽管画家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既不同于自然界中的真实以及西画中的写实,甚至有意识地对对象进行夸张处理,营造出一个个怪诞的形象,但它们同然是那样的栩栩如生,趣味盎然。

有一种超凡脱俗的神韵。

很多人都认为,八大山人的画表现了自己对清朝政治不满的态度。中国的传统文人画家,通过笔墨抒写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传达自己内心深处更加深刻的内容,并将这些深深融进了画面中,“聊以遣性”。

这与中国的“士”,即文人的人格追求密切相关。

苏东坡是摈弃色彩、独用墨色表达“意气”的实践家。他硕果仅存的《古木竹石图》,以极其粗率的笔法为之,萧散奔放、摈弃颜色,与宫廷绘画的精细艳丽大相径庭。

到中国的元代,文人画达到了高峰。

其实,在更早一点的南齐,一个叫谢赫的美术理论家,便已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绘画“六法”论。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叫“气韵生动”。用现代语言翻译过来,就是:画家要生动完美地表现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状态,才能使画面充满灵动,充满生命气息。

而在他以前,东晋时期的顾恺之已经在他的画中传达出了对人物神韵的刻划。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颇深。顾恺之笔下的人物不仅造型准确、动态自然、表情微妙,其线条的飘逸与富于韵律,更体现了中古艺术的秀雅和高贵。

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讲述了曹操的小儿子曹植的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曹植早年与甄逸之女有过一段恋情,可是由于曹操的干预,女孩却被曹植的哥哥曹丕夺去。因为没有真正的爱情,女孩郁郁寡欢,终日以泪洗面,不久便黯然离开了人世。后来,曹植见到女孩的遗物,睹物思人,肝肠寸断,挥笔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倾心描绘了自己在洛河边与情人相会的情景,述说了自己缠绵悱恻的伤感之情。展开顾恺之根据曹植文学名篇创作的长卷《洛神赋图》,首先看到是神情恍惚的主人翁曹植正面对滔滔洛水遥望远方,一位体态窈窕,头挽高髻,手拿羽扇的美丽女子在山水间流连,长长的衣裙飘带在微风中轻拂。她含情脉脉,似来似去,飘渺而遥不可及。

一个在仙境,一个在人间。

画家用画笔,用简约的线条和淡彩的渲染,塑造画中人物的同时,分明表达的是画家本人胸中对爱情悲歌的咏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