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国画文物精品,展现中国绘画艺术(一)

2009-08-08 11:51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中国绘画艺术历史悠久,以汉族为主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画家和匠师,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丰富多采的形式手法,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绘画。

公元1125年,是中国北宋王朝的末年。这个存在了160多年的王朝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强大攻势下,此时已经完全失去了抵御的能力,走到了它的尽头。

也就在这一年,宣和御用画家张择端画完了他的《清明上河图》。当承送内廷的宦官带着张择端历数年之久完成的画作,带着画家获幸的希望,小心翼翼地穿过皇宫的曲径深巷,走向这个王朝最具权势的人——宋徽宗的时候,他们并不知道,此时,昔日领骚画坛的皇帝已全然无心于此了。

画家在画中对王朝繁庶景象的极力描绘似乎已成为了一种讽刺。面对金兵南下之势,大宋王朝的败象已成定局,快活了二十五年的宋徽宗,此时正忙着禅让退位,想用逃避的方式来摆脱他的的责任。

但是,画家不会了解到皇帝此时的心情,他依然按照宣和画院的习惯创作出极尽精致的作品,并企图这样的精致能够带来天子的认可与赏赐。结果是张择端没有料到的,这样的杰作并没有获得相应回报。他甚至还没来及名列《宣和画谱》,王朝的倒塌便让他消失在了历史的记忆中。

张择端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多少记载,是否影响到《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宋代以后,《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民俗画精致描写的高峰代表,一直受到后人反复赞誉。甚至张择端也因此而与《春江花月夜》的作者张若虚相媲美,孤篇横绝竟成绝唱。《清明上河图》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全长527.8厘米,宽25厘米。全卷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出北宋都城汴河沿岸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盛世的风貌。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像彩虹般横跨汴河两岸的“虹桥”,桥上熙熙攘攘,车水马龙,鼎沸一片。骑马的、坐轿的、挑担的、摆摊的各色人等,互不相让、吆喝争道,充满了戏剧性情节和引人入胜的细节。

画家既善于用白描手法表现生活的丰富与广阔,又能熟练地运用纵横捭阖的技巧展示生活的洪流,使整幅画卷有铺垫、有起伏、有转折,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景况。

全画共有各类人物800多个,牲畜94头,树木 170多棵,将汴京郊外的菜园风光、汴河上的交通运输、街头巷尾的买卖状况、沿街房屋的建筑特征、船夫们的紧张劳动、士大夫们的悠闲自得有条有理而又真实自然地组织在这一宏伟的艺术整体之中。艺术地再现了宋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不但是一幅杰出的绘画艺术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

或许,这个结果是宋徽宗始料不及的,他不会想到他对绘画的审美偏好会为后世留下研究北宋历史的科学材料。同时,他更不会想到,他对艺术的偏好会为他的赵宋王朝带来亡国之祸!

这位风流皇帝在位期间,将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书画文艺活动上,赵希鹄的《洞天清录》记载:“徽宗御府所储书画,其前必有御笔金书小楷标题”,而徽宗御府所藏绘画全部收入了《宣和画谱》。画谱共记载了二百三十一位画家,六千三百九十六幅作品。这是何等庞大的数字。如若赵希鹄所言真实,那么,宋徽宗在位期间几乎每一天就要题上一幅,这可是一件十分浩繁的工作。

此外,名见史载的宋徽宗本人的绘画作品就有数百幅之多,且皆为精磨细写的工笔巨制,如现藏故宫博物院的《芙蓉锦鸡图》。画中微微下垂的芙蓉枝头,一只五彩锦鸡,正扭首顾望花丛中的双蝶。画面造型优美,色调秀雅、线条工细、渲染精微,刻画得精致而不呆板,实现了工笔画中难以企及的形神兼备、富于逸韵的境界。

宋徽宗一生创作了数百幅绘画精品,其用时用功是相当惊人的。当然,作为皇帝他可能会让御用画家为之代笔,但仅就这些作品的赏析把玩而言,说宋徽宗“耽于艺事”当为不过。也正是因为皇帝这样的全心投入,徽宗治下的宣和画院才成为中国历史上皇家画院最为昌盛的时期,大量描绘精严的作品问世,大批画家如许道宁、李唐、苏汉臣、张择端等亦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绘画史上一道难得的亮丽风景,他们成为宋代以前中国数千年绘画的集大成者,共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尽善尽美的绘画作品。而此后,中国画则迎来了元明清抒情文人画的创作高峰时代。

宋徽宗虽然为中国历史造就了这样尽善尽美的艺术,但他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惨痛! 公元1125年,他匆匆退位。不到两年的时间,他的大宋王朝就在金人南下的铁蹄下覆灭!而他和他的儿子宋钦宗一起为金人虏获,史称“靖康之变”。此后,这位醉心绘画的风流皇帝被囚禁于北国边疆小镇五国城,就是今天的黑龙江省的依兰县,五十四岁时凄惨病死于他乡异域。死前,这位天才的艺术家皇帝写过一首怀念故国与往昔岁月的词,“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令人浮想与他命运相似的另一位诗人皇帝李煜的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