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后,杨仁恺又通过研究画上的题跋,参照相关史料的记载,更坚定了他的断定。他把画卷照片发表在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
不久,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后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幅长卷就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
后来,在杨仁恺先生编著的《国宝沉浮录》中,他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清明上河图》上共有历代13个收藏家写的14个跋文,钤章96方。仅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钤章就有3枚之多,这足以证明溥仪对《清明上河图》的青睐。
或许只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煌煌巨制,才可以容得下一代帝王的千秋大梦。
开封的大相国寺始建于南北朝,到了北宋太宗年间,它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全国最大的佛教寺院。当时占地500多亩,有僧院64座,养僧1000多人。院内殿阁雄伟、花木葱茏、辉煌瑰丽。皇帝平时巡幸、祈祷多在这里举行,因此,相国寺又称皇家寺院。
北宋宣和年间,在雕梁画栋,巍峨壮阔的相国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位来自山东诸诚、善画风俗画的年轻画师,他叫张择端。
游学汴京的张择端被屋宇林立,繁华似锦的东京城所打动。他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立志要绘制一幅长卷为东京写真。由于初到京城,盘缠用尽,他只得投奔寄寓相国寺。
张择端夜晚给寺院修补佛教壁画,白天则在寺里香积厨的简陋仓房里,潜心作画。
一天,皇帝宋徽宗在皇家卫队的护卫下,声势浩荡地驾临相国寺降香。宋徽宗听说相国寺内寄寓着一位扬言要把繁华东京城搬到画中的年轻人。
在香积厨简陋仓房的画案前,宋徽宗召见了正在潜心作画的年轻人张择端。交谈之中,两人十分投机,相见恨晚。酷爱绘画的宋徽宗对张择端精湛的画艺更是赞不绝口,连连叫好。
作为丹青高手的宋徽宗认为,眼前的这位才华横益的年青人是大宋不可多得的绘画奇才。所以,他立即下旨将张择端招入皇家翰林图画院。
进入翰林图画院的张择端请求不能将自己关在皇宫作画,宋徽宗也同意了。为了彰显大宋王朝的富丽与繁华,宋徽宗亲自给张择端命题让他把汴梁的繁华盛景绘成画卷,以示世人。
从此,张择端废寝忘食,潜心绘制长卷。
冬去春来,转眼清明时节来到了,首都汴京城中更是生机勃勃、繁华鼎盛。城内四河流贯,为水陆交通中心,商业发达居全国之首,人口达100多万。逢年过节更是热闹非凡。
张择端也出现在忙碌的人群中。但是,他出游的目的不是休闲游玩,而是深入街巷观察了解民俗民情为绘画创作做准备。汴河两岸景物似乎已把张择端带进了纯美的意境。
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这幅长卷。
这一刻终于来临了。当摆放在宋徽宗御案上的这幅长卷被张择端慢慢地展开时,一下子便把宋徽宗的目光吸引住了。画卷中繁华似锦、欣欣向荣的东京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他的面前。
这幅长达5米多的画卷,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清明时节市井百态,跃然纸上。被画卷中梦幻般的繁华祥瑞之气所迷醉的宋徽宗称这幅长卷为“神品”。
大喜过望的宋徽宗用“瘦金体”亲笔在画上题写“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专门盖上了他这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此,将这幅长卷视为珍宝,收入皇宫内府秘藏。
因而,北宋皇帝宋徽宗就成为这幅传世杰作《清明上河图》的第一位收藏人。
从这以后,《清明上河图》一直就是后世帝王权贵、文人墨客把玩欣赏、巧取豪夺的目标。在800多年里,它辗转飘零,历尽劫难,演绎出许多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汴梁陷落,古都变成一片废墟。第二年,金兵掳走徽、钦二帝,抢掠无数珍藏北返,北宋至此灭亡。因此事发生在靖康年间,史称“靖康之难”。
靖康之难时,据说,宋徽宗听到金银财宝等被掳掠毫不在乎,等听到自己的皇家藏书也被抢去,才仰天长叹。从这儿开始,《清明上河图》便在兵荒马乱中被盗出宫,流散民间,不知去向。直到北宋亡国六十年之后,这幅长卷开始在民间神秘地辗转、出现。
到了明代,《清明上河图》真本又传奇般地多次易主。从诗人李东阳,到官员陆完,又到权倾朝野的宰相严嵩父子手中。后来,严嵩被弹劾,其家产充公,画卷再度收入明朝皇宫。
但是,明万历年间,这卷画又神秘地失踪了。同时,在宫中却传出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当时有一个小太监认为这个清明上河图太珍贵了,他就偷了出来。偷出来后,看见那仓库保管的负责人过来了,就害怕了,就把这张图偷偷的藏到御沟里面,也就是下水道里面。但是,这个时候啊,之后连着下了三天的大雨,把这张图给毁了,拿出来全是片汤了。
事出有因,查无实据,名画失踪便不了了之。后来,人们才知《清明上河图》落入权势显赫的太监、东厂首领冯保之手。因为,冯保也忍不住在画卷后加了题跋,把他得到这幅名画的时间记录得清清楚楚。名画“毁尸灭迹”的传说不过是他掩人耳目,以避别人追查罢了。
冯保以后200余年中,此画便下落不明了。而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却广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