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行程,江都公主终于进入乌孙领地。一路上,已经有不知多少随从、护兵命丧黄泉。
和亲队伍受到了乌孙王猎骄靡的欢迎。已经年迈苍苍的乌孙王按照乌孙国的风俗同细君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并封都公主为右夫人。但为了不得罪匈奴,猎骄靡又从匈奴娶了一位公主,封为左夫人。乌孙人以左为贵,因此,可以说,乌孙人终究还是更具怕匈奴人。
江都公主明白汉武帝把自己嫁到乌孙来的目的。她也一直以加深汉朝与乌孙的友谊、消除匈奴对乌孙的影响为己任,多次向乌孙王献计献策,想办法打压匈奴在乌孙的实力。虽然语言不通,生活不适应,一年之中仅能见到昆莫几次,但她主动频频与猎骄靡见面、饮宴,让猎骄靡开心,还凭藉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乌孙国的上层社会巧为周旋,常常赏赐国中的大臣、贵族,很快就时乌孙上下渐渐对汉朝产生了亲近之情。刘细君是一位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的女性,为人处世很有见识,她下嫁到乌孙之后,把各个方面的关系处理得很好
尤其是肤色洁白细腻、容貌倾国倾城的江都公主生在王侯世家,气质高贵,受过良好的教育,更让乌孙臣民引以为乌孙国的骄傲。他们亲切地称呼江都公主为柯木孜姑娘、柯木孜公主,意思是肤色白净美丽像马奶酒的公主。
虽然在尽力完成自己的使命,但出生在南方的细君还是无法适应乌孙的生活。而且,乌孙王猎骄靡老迈体衰,言语又不同,江都公主根本享受不到幸福的夫妻生活。她在心情苦闷之下,作了一首《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悲歌后来传到京都长安。汉武帝看了这首诗,也不禁为之潸然泪下,似乎感受到了西域的寒冷,特地命人送貂裘给江都公主。
老乌孙王猎骄靡虽然不愿得罪匈奴,但也很怜惜这位体质柔弱、性格内向的汉家公主。尤其是虽然江都公主有意抗衡匈奴公主,但终究地位有别,常常受到匈奴公主欺压。因此,猎骄靡有意将江都公主嫁给自己的孙子军须靡,以保证江都公主将来的地位。
子孙继承父祖辈妻妾,这本是北方以及西域少数民族的惯例。但对于来自中原的江都公主来讲,这却是不知廉耻的乱伦行为。深受中原礼仪教育多年,这种事情是她无法接受的。于是,江都公主上书给汉武帝,希望能允许她回中原,避免嫁给丈夫的孙子这种丑事。但汉武帝回信说:我正要对匈奴用兵。你应该以大局为重,遵从当地的风俗。
无奈之下,细君只好入乡随俗,忍辱含悲地嫁给了军须靡。猎骄靡为孙子主持了婚礼之后,不久就去世了。他的儿子早已先他而去,因此,孙子军须靡继承了乌孙王位。江都公主为军须靡生下了一个女儿。
由于身体赢弱,心中悲苦,再加上产后失调,与军须靡成婚一年后,刚刚20多岁的江都公主病死在了乌孙。
江都公主为汉朝与乌孙的友谊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也为中原抗击匈奴入侵尽了自己的力量。细君远嫁乌孙,客观上确实起到了牵制匈奴、断匈奴右臂的作用。江都公主肩负和亲重任,要比公元前33年出塞的昭君早80年,比公元641年入藏的文成公主早450多年。可以说,细君公主是出塞和亲的先躯。然而,这样一位伟大的、悲情的公主,在历史上却很少被提及,这实在是不公平。
而汉武帝为了自己的心愿,不顾江都公主的身体与感情,安排他远嫁乌孙,也实在有损他英明神武之名。
唐朝诗人戎昱曾做过一首《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汉武帝假如能读到这首诗,心中也会觉得惭愧吧。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