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失国的徐偃王
早在尧舜禹时代,少昊的后裔大业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大业的儿子伯益姓嬴,所以说,伯益的全名叫做嬴伯益。伯益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大廉,一个叫若木。其中,若木被夏启封在“徐”国。夏朝时,徐国曾与夏朝对抗,到殷商春秋时期,徐国仍是一个较强大的诸侯国,与周以及其他诸侯国时有摩擦。后来,王位传到徐偃王身上。
徐偃王,名诞,全名嬴诞,生于周昭王三十六年。据历史记载,徐偃王“生而胞不坼,以为不祥,弃诸水滨”。也就是说,他生下来时胞衣居然没有破,像一个肉球,家人因此甚为厌恶,以为是不祥之物,因此把他抛弃了。这个经历与哪咤有点相似。神话传说中,哪咤出生时也是个肉球,很可能也是因为胞衣没有破的缘故。
有一位姓独孤的老婆婆,养了一只叫“鹄仓”的狗,总喜欢自己四处溜达找食吃,并且时常抓一些野鸡、兔子带回来给老婆婆。这只狗发现了被抛弃的徐偃王,把他叼回家。老婆婆看到狗叼回一只肉球,里面还有东西在蠕动,十分奇怪,剖开一看,居然得到一个婴孩,形容端正,哭声宏亮,只是两只小手握得紧紧。老婆婆强掰开一看,婴孩左右两手上各有一团复杂纹理,像两个字。后有人告诉老婆婆,这两个字,一个是“偃”字,一个是“王”字。这个孩子长大后,就是徐偃王。《故徐国泗洪旧志》介绍,救偃王的那只狗“鹄仓”死时,“头生角而九尾,盖黄龙也。葬之徐里,有垄存矣”,名为“龙墩”。现遗址位于泗洪县陈干乡境内。
出生后的徐偃王,据《尸子》记载,“有筋而无骨”,大概是身体的柔韧度比较好,就像没有骨头一样。他自幼极具冒险精神,“喜入深水而得怪鱼,入深山而得怪兽。”在《荀子•非相》中说:“徐偃王之状,目可瞻马。”意思是说,徐偃王的眼睛很大,可以与马眼相比。而且地志上也记载,“王生有异相,目不能视细,望远乃见”。由此可见,徐偃王可能是一个远视眼,还可能患有甲亢症。
徐偃王17岁时,饱读诗书,20岁时,不知如何与家族相认,继承了徐国国君之位。继位后的徐偃王在徐国大行仁政,而且是“弛甲弋,坠城池,修行仁义,被服慈漫,视物如伤,以怀诸候”。也就是说,他主动裁军,不营建防御设施,把省下来的军事费用用于修建学校,改善民生,以仁义治理民众,以诚信对待诸候。在他的治理下,徐国境内老有所养,幼有所教,成有所用,徐偃王得到民众的拥戴。但是,当时是一个诸侯争霸的乱世,徐偃王削弱军事力量固然可以让国家富强,但没有军事后盾保障的国家,越富强,越容易受到侵略。徐偃王不注重发展军事力量,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996年(周穆王六年),徐偃王到洛阳朝见周天子。当时,东南有人作乱,周天子令徐偃王率领东方诸侯平定叛乱,同时赐封诞为伯。
东方各诸候受周天子之令,又觉得诞之仁义,是一不错的国君,所以“贽玉帛死生之物,朝于徐”,并且,有人提出拥戴徐偃王为王。徐偃王一时得意忘形,真的开始称王。他是西周诸候国中第一个敢向周天子叫板称王的诸候。
徐偃王称王之后,开始营建徐国国都,把国都扩大了几倍。《地理志》记载,“故徐国,其城周十二里”,而周天子的王城也不过九里。国都建好后,偃王已经不满足于做一个偏王。他有了“欲霸上国”的野心。
后来,徐国人开挖水渠时,得到“朱弓铜矢,以为天瑞”,献于偃王。弓矢是征伐之物。获得征伐之物,在当时许多徐国人看来,是上天把天下的征伐之权授予偃王。当时只有周天子才有征伐的权限,而这时的徐国,因偃王大修文德,人民安居乐业,年年五谷丰登,民众,纷纷来归,东方大小三十六国诸候自愿割地献徐,有一些诸候国甚至自愿并入徐国联邦。徐国一度从一个百里小国,变成地方数百里的中等诸候国。徐偃王也以为自已有了霸天下的资本。但他是想仁霸天下,或文霸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