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消失的徐国:徐姓从此出,古国传千年(二)(3)

2009-07-20 13:05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甲骨文“余”字,有人考证就是“徐”字的原貌。从余到徐,经过许多变化,或加“土”旁,或加“木”旁,或加“水” 旁,或加“禾” 旁。这些变化,

甲骨文“余”字,有人考证就是“徐”字的原貌。从余到徐,经过许多变化,或加“土”旁,或加“木”旁,或加“水” 旁,或加“禾” 旁。这些变化,说明古徐国人是在水边居住,已经有房屋、城池,懂得开垦土地、种植稻麦等。由此可见,“徐”的历史非常悠久。

徐姓是徐国人的后裔,这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不过,伯益的这一支子孙,很可能并没有立刻“以国为氏”。他们的以徐为姓,应该是在公元前985年(周穆王十七年)以后。徐姓虽然有长达4200年的古老渊源,但中国人中真正出现徐姓的历史差不多是3000年左右。

徐姓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

伯益,也称大费、伯翳,传说他精于畜牧和狩猎。伯益是黄帝轩辕氏的第八世孙,系出颛顼高阳氏,曾经为尧舜掌火,“裂山泽而焚,禽兽逃匿“,采用烧山政策,猎取逃匿的鸟兽,为当时解决了最迫切的民食问题,又曾助夏禹治水,所以虞舜就赐他姓嬴。夏禹受禅,曾以伯益为相,临死前,又决定把帝位禅让给他。可伯益看禹的儿子启年轻而贤明,坚持让贤,只在启的守丧期间代摄了三年政事,等到丧满,立刻远走高飞,跑到箕山(在今河南省)之南隐居起来。夏启即位后,感念伯益禅让归隐的高义,便把伯益的次子若木封在徐国,也就是现在安徽省泗县以北的地方。从此,伯益的子孙就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一直到西周初年,才因为国君徐偃王的“僭称为王”,而被周穆王派来讨伐的楚国所灭。

徐国被灭以后,周穆王倒是没有赶尽杀绝,又把徐偃王的儿子宗复封为徐子,当然,从王位变成子爵,徐国的地位是一落千丈了。就从这个时候开始,徐国的后裔,由于失国之痛或得不到妥善的安置等因素,便有人“以国为氏”,而姓了徐。

不过,当时徐国后裔的以国为氏,并不是全面性的,只有一部份人开始以徐为姓。他们的全面“以国为氏”,应该是春秋时期徐国被吴国灭亡以后的事.根据史书的记载,徐国亡国时的徐子,是宗的第十一世孙章羽,他也就是徐堰王的第十二世孙,伯益的四十四世孙,黄帝的五十二世孙。

曾经有人怀疑,古代的徐国,立国虽早,所拥有的地盘却小,历经夏、商二代,及周初,一直都局限于安徽的泗县附近,泗县隔武汉甚远,徐国的后裔怎会跑到那里去发展?

涂偃王时,徐国最强盛,势力曾经向北发展到山东南部和江苏北部,南方则直抵安徽中部和浙江东部。因此,江苏省铜山县的武原东山,由于徐偃王曾至其地,就被命名为徐山,浙江的定海,过去也曾有退堰王城的地名。在楚国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徐国人有一部分跑到南方定居,另求发展,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鲁南苏北一带,在汉朝实行郡县制度的时候,是属于当时的东海郡。几千年以来,徐姓家庭以“东海”表示自己的根源和来处。东海是汉朝初年便已出现的一个郡名,包括现在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以及山东省滋阳等县以东至海之地,郡治在山东郯城县西南。

简单地说,徐姓世系是这样的:一世祖黄帝;二世祖昌意;三世祖颛顼高阳氏;四世祖为“八桤”之一的仲容;五世祖夷;六世祖武恒;七世祖伯辛;八世祖皋陶,号大业;九世祖伯益;十世祖若木,于夏初被封于徐国,这便是徐姓的始祖。此外,若木的兄长大廉是秦、赵等姓的始祖;其弟恩成则为江氏始祖。

不过,伯益的后裔不仅仅只有以徐为姓的一支,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伯益姓嬴,而分衍自嬴姓的姓氏,就总共有十四个,即:“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莒氏、郯氏、终黎氏(即钟离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年、秦氏。然秦以后造父封赵城,为赵氏。”所以说,徐姓的“同源异姓”宗亲是非常多的。

徐国大事记

大在公元前2170年(夏启六年),夏启杀伯益,将伯益次子若木封于徐,徐国就此诞生。

太康时,徐国国君后羿逐太康,立仲康,仲康死后又自立为王,最终被亲信寒浞杀死、篡权。后,仲康之子少康崛起,打败东夷集团,夺回王位。

公元前996年(周穆王六年),徐偃王率东方诸侯平乱有功,被周天子赐封为伯。

公元前963年(周穆王十三年至十七年间)周穆王命楚国举兵伐徐。徐偃王弃国逃走,最终被追兵压迫,投海而死。周封徐偃王次子宝宗为爵,置都彭城,继续治理徐国。

公元前512年(周敬王八年)冬,吴国伐徐,水淹徐国。徐王章羽逃奔楚国,徐国自此失去国号。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