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西周天子周穆王正在做两件事:一是派兵征西,讨伐游离在周朝边境线上的少数民族犬戎族小有收获;二是令工匠制作成八骏之车驾,然后带着仪仗队,乘宝马香车,巡游天下。当他游历到昆仑山时,碰到了西王母,与西王母天天“宴于瑶池,歌讴忘归”。西王母是神话里专管天下灾难的神仙。居昆仑之巅,与周天子相识后,演择出人神之恋的神话。但据现代人考证,当时与周天子约会的西王母,不是什么住在昆仑山上的神仙,而是西北地区的一位部落女酋长。她见到周天子宝马香车,而随从众多,衣冠赫赫,也许反认为周天子是天上的什么神仙,所以与周天子演择一出差点 “倾城倾国”的恋情。
正在昆仑山与西王母约会的周穆王,听到徐偃王逾制建都的情况汇报,勃然大怒。他命造父驾自自已的专车回到国都,联合楚国出兵击徐。
楚王接到周天子命令后,与臣下商议。有大臣说:“现在徐国附近有大小三十六国臣服于徐国,不讨伐的话,楚国总有一天也要向徐国称臣。”
楚王心里有些没底,说:“徐偃王是个有道之君,多行仁义之举,国人拥戴他,讨伐徐国未必能成功啊。”
大臣则认为:“现在楚国地方数千里,楚大徐小,楚国以强击弱,犹如以石击卵,能够一举成功;而徐偃王这个人,文德还没有修到至高境界,却松弛武备,国家会是一触即乱。所以,楚国伐徐,必将胜利。”
楚王听了大臣的分析,深以为然,立即出兵伐徐。
楚国出兵的消息传到徐国。徐偃王叹息说:“圣人不可杀人已呈已欲,君子不处危邦,楚患者,诞一人而已,我去,则刀兵可息。”所以,徐偃王宣布去国,走彭城,民众自愿随之者数以万人。居住之地是为徐地,徐州也因些得名。
徐偃王弃城而走,楚国却不肯放过,一路追杀。徐偃王无奈之下跳海自杀,临终之前叹息说:“吾赖于文德,不明武务,以至于此。”
徐偃王死后,造父因为此次事件有功,被周穆王封于赵,成为后来赵国的祖先;徐偃王的儿子宗继位为徐国国君。后来,徐国又传了11代,为吴国所灭。
到唐代,衢州人为徐偃王建庙时,请韩愈作碑记。韩愈作《衢州徐偃王庙碑》云:“徐与秦俱出伯翳,而秦处西偏,而秦以武胜,虎吞诸国为雄,诸国皆入秦为臣,秦无所利,上下相害,卒偾其国而沉其宗。徐得处地中,文德为治,及偃王诞当国,除刑争末事,待四方以仁义。得朱弓铜失之瑞,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令造父合楚伐之。徐不忍斗其民,故走死其国。偃王之后,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继迹史书;而秦后,兹无闻家。非偏有厚,施仁与暴之报,自然异也。”秦以武失其国,徐以文失其国。韩愈为徐偃王作的碑传,也是对徐偃王施仁义的肯定。
清人《徐偃王志》中记载,徐偃王自黄河造舟入海,到达越地。最后定居在舟山群岛上。现在舟山群岛上还有许多徐偃王庙。据《宝庆四明志》记述,宋有曾经在舟山打捞出一尊无足实心铜鼎,证明是徐偃王遗物。另外,现在舟山群岛上,至今尚有许多地名,是以“泗洲”两字命名。如“泗礁山”,“泗洲塘”,“泗洲岙”等,还有一些地方,供奉着泗洲大帝庙。而这里的泗,就是指徐偃王故都。
盛世谈得不少,基本是关于“文景”、“贞观”、“开元” 、“康乾”等,我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盛世--------永乐盛世。
且不管朱棣的即位是否“合法”,必须承认,此人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尤其是性格强健,在明朝的皇帝中很是少见,即使是死,也死在征途上!一生经营,奠定明朝200多年的历史,是个继朱元璋之后罕见的明朝明君!
“郑和下西洋”,大家都知道,直到今天还在赞颂。可是,我们要认清一个道理:没有郑和,还会有王和、李和、张和……一定还有其他人领旨下西洋;如果没有朱棣呢,西洋还下的了吗?有人会说,下西洋是朱棣的私心,为了寻找某某。呵呵,请分析,一个庞大的舰队入海远征,没有强大的国民经济作为支撑能行吗?不是盛世又是什么!再说,凭朱棣一生的雄才大略,会为了找一个人动用庞大的船队数次下西洋吗!他没有那么笨,他有自己的目的……可惜,死得太早,如果再多活几年,恐怕中国“恐海”的历史将要重写啊。
当然,他也有残暴的一面,不容否认。
可也不能因为这些而抹杀一个真正的盛世啊。
不管如何质疑,现在的我们毫无疑问的处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盛世时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弊端。客观地说,应该是一个盛世时期,这点是抹杀不了的!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历史时期,都不会是“尽善尽美”、“完美无缺”的,包括现在第一强国---美国!也包括“贞观”、“开元”、“康乾”的历史时期。
但是,盛世之下,就不该有质疑和拷问了吗?未必!
在煮酒新帖《拷问盛世》里,看到有些人很不愿意提到“拷问”二字,不惜口诛笔伐,对此笔者很是不解啊!
窃以为,开放、强健、包容的心态是盛世的重要指标之一。当否?
传承万代的徐姓
徐姓在中国姓氏中并不少见。“徐”这个字作为名称出现,比徐国更早。在大禹时代之前,可能就有徐这个地方了――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岛时,其中就有徐州。还有人考证,大禹所划分的九州,不是他首创,而是因袭舜划分的十二州。这样说来,“徐”这个名称由来就更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