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开始,吐谷浑与唐王朝的关系日益亲密。10年后的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唐高宗李治继位,封诺曷钵为驸马都尉。次年,诺曷钵遣使向朝廷敬献骏马。公元652年(永徽三年),弘化公主请求入朝省亲,唐高宗派左骁卫将军鲜于匡济前往迎接。十一月,弘化公主和诺曷钵到达长安,朝见了高宗。弘化公主是唐代外嫁的十几位公主中惟一回过长安的公主。高宗优礼相待,又以宗室女金城县主赐嫁诺曷钵长子慕容忠,金明县主赐嫁诺曷钵次子。
公元663年(唐高宗龙朔三年),吐蕃击溃吐谷浑,诺曷钵携弘化公主,率残部逃到凉州,向唐求救。但唐军救援不力,致使立国350年之久的吐谷浑王国最终灭亡。
公元670年(咸亨元年),唐朝派薛仁贵率兵攻击吐蕃军,打算护送诺曷钵回归故国。可是,薛仁贵被吐蕃军大败于大非川(今青海海南州切吉乡旷原),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吐谷浑复国的希望彻底破灭。
公元672年(咸亨三年),唐朝将诺曷钵迁到鄯州(今青海乐都)大通河之南。诺曷钵惧怕吐蕃,不安其居。唐朝便又将其徙于灵州(今宁夏同心一带)。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58年,于公元698年(唐圣历元年)病逝于灵州,享年76岁;于次年初迁葬于凉州。
弘化公主在吐谷浑生活了半个多世纪,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了毕生心血。弘化公主入吐谷浑,也是唐将公主嫁于外蕃的开端,是中华民族团结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使唐与吐谷浑的关系很快得到改善,而且也促进了唐与吐善的友好往来。
在弘化公主的墓志上,还有一首不知何人所写的诗:
南雪山分百鸟城,邦嫒殂分此瘗灵。
塞草初凋兮哀挽声,幽泉已闷几时明?
这首诗充分表达了唐人以及吐谷浑人对弘化公主的爱戴与怀念。
从发现弘化公主墓志之后,武威地区又先后发现了8座唐代吐谷浑的墓志铭,分别属于代乐王慕容明、安乐王慕容神威、青海王慕容忠、政乐王慕容煞鬼、金城县主、燕王慕容曦光、元王慕容若夫人、大唐故武氏夫人。根据墓志记载,从弘化公主到慕容曦光四代的墓,都葬在武威。
吐谷浑在武威地区并没有生活多长时间,为什么死后都要归葬于此呢?
原来,凉州南山离原吐谷浑中心青海较近,隔祁连山就是他们原来的领地,今天的祁连、旦玛乡及武威的南营乡青嘴、喇嘛湾是其休养生息的主要地区。葬于此地,既可受到唐朝的保护,又靠近故乡,可以抒发眷恋故土、怀念游牧生活之情。在青嘴喇嘛湾发现的慕容氏墓葬,都是墓门向南,建于山岗之上,大有望乡的含义。其次,慕容氏虽迁到了安乐州,但此地仍有吐谷浑部落游牧。基于以上原因,凉州才成为吐谷浑王族慕容氏的坟茔。
自从知道古墓为弘化公主墓之后,当地人就填塞了盗洞,使墓内公主遗骨及大批文物得以保存。同时,又在墓旁山岗上建造了公主庙,绘画了公主像,远近群众经常前往祭拜,一年四季香火不断。1927年,公主庙不幸毁于地震。
后来,由于疏于管理,当地群众随意掘墓取砖,破坏墓穴,并将大批彩绘木俑及陶瓷器物扔在山下。直到1980年,专家学者才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对弘化公主墓进行了清理。
从弘化公主的墓志以及出土的随葬品以及墓葬的结构、形制等,可以看出吐谷浑民族的丧葬习俗。墓室为单室砖券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道为斜坡式,甬道及墓室呈过洞式,以条砖叠砌,室内有棺床。随葬物多以木器为主,并有漆器、陶器、瓷器、骨器、铜器以及大量的丝织品和金银珠宝。在木器中,除男女侍俑反映了王族的奢华外,马、驼及家禽之类随葬较多,反映了吐谷浑民族“有城郭而不居,随逐水草,庐帐为室,以肉酪为粮”的游牧生活。
弘化公主墓中出土的彩绘木俑,造形生动,神态逼真,为研究唐代的雕刻艺术增添了新的实物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出土的漆器和镶嵌银花的漆器,虽大部已残,但仍可看出高超的工艺水平。从丝织品残物可以看出,锦、绢、绮的质地细密牢固,提花准确,颜色搭配得当,彩色鲜艳,纱薄细透明,艳丽无比,反映了唐代精湛的织丝技艺。吐谷浑长期居于甘、青、新一带,位于丝绸之路要道,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发挥过巨大的作用。这些文物,既是唐代丝路贸易发达的实物见证,也是吐唐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