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消失的吐谷浑:合纵连横巧周旋(一)

2009-07-21 16:58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吐谷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

吐谷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今甘肃临夏。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南朝称之为河南国;邻族称之为阿柴虏或野虏;唐后期称之为退浑 、吐浑。

吐谷浑远走他乡自成一派

吐谷(yǜ)浑,又称吐浑、退浑,是我国西北的古代民族之一。

吐谷浑原本是一个人的名字――慕容吐谷浑。他是鲜卑人,世代都是鲜卑贵族。吐谷浑的曾祖名叫慕容莫护跋,曾经协助司马懿平定公孙渊,被封为率义王。

慕容鲜卑在汉化的过程中逐渐内迁,地位也逐步上升,到吐谷浑的父亲慕容涉归继承父业时,终于被封为鲜卑单于。

吐谷浑本是慕容涉归的长子,本来在继承单于之位上是非常有利的。可惜他是慕容涉归的小妾所生的,是庶出,而他的弟弟慕容�则是慕容涉归的正妻所生。嫡庶之间地位的差别,远比长幼之别重要,因此,慕容部落的单于宝座在慕容涉归死后就传到了慕容�手中。不过,慕容涉归也没有亏待自己的长子,临终前分封给吐谷浑牧民1700户。

慕容�也是一个有才干、有作为的人物,五胡十六国中的四燕国都是他的后裔所建,他还亲手奠定了前燕的基础。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慕容博父子念念不忘的就是重建祖宗的大燕国。如果没有这个人,可能也就不会引出金庸的这番演绎了。

慕容�即位后,慕容部落与吐谷浑锁率领的部落仍然住在一起,在同一个草场上放牧。既然分了,就不像住在一个家中那样和睦了。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草场就是生命,在一处放牧的两个兄弟部落就因为草场的问题发生了许多矛盾。尽管慕容与吐谷浑已经分家,但作为单于,慕容是吐谷浑的君主,自然认为作为臣下的哥哥与自己争草场是很无礼的。而且,慕容也知道吐谷浑是个有大志的人,总担心哥哥来抢自己的位子。一年春天,牲畜发情,慕容和吐谷浑两部的马匹公母相斗,有所损伤。这种不值一提的小事让慕容找到了借口。他派人责怪吐谷浑说:“我们的父亲给哥哥你分了家产,你为什么不迁徙到别处,以至于把我的马斗伤?”

吐谷浑无缘无故挨了训斥,非常窝火。他也不是甘心久居人下的常人,于是怒斥慕容的使者,并说“既然弟弟厌烦我了,那我就到离弟弟万里之外的地方去,省得让弟弟碍眼。”

说到做到,吐谷浑立即率领本部西迁。慕容听说大哥真的要走,心里干倒愧悔。草原上到处是强大的部落,自己把哥哥逼走,这不是要致哥哥于死地吗?大概也是吐谷浑与慕容小时候感情很好,慕容过意不去,立即派人去追赶致歉,请吐谷浑回来。

吐谷浑决心已下,对于慕容的挽留谦词谢绝,慨然西去。他后悔不已,后来因为经常思念兄长,还作了一首《阿干歌》来纪念。慕容�的子孙建立了“大燕国”后,《阿干歌》就作为皇帝出巡或者祭祀宗庙时演奏的乐曲。

公元313年(西晋永嘉末)左右,吐谷浑部从阴山南下,经河套南,度陇山,至陇西之地�罕(今甘肃省临夏市)西北的罕原。以此为抿点,子孙相承,向南、北、西三面拓展,统治今甘肃省南部、四川省西北和青海省等地的氏、羌等族。

公元317年(东晋建武元年),吐谷浑死了,长子吐延嗣位。329年(咸和四年),吐延为昂城(今四川省阿坝境)羌酋姜聪所刺,临终时嘱长子叶延速保白兰(今青海省巴隆河流域布兰山,即柴达木盆地都兰县一带),以巩固其统治。叶延在沙州立总部,仿汉族帝王传统,以其祖吐谷浑之名为姓,并作为国号,初步形成了一套简单的管理国家的政治机构。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族名乃至国名。

由于地处黄河之南,吐谷浑首领被大夏、刘宋等封为河南王。因此,“吐谷浑国”又被称为“河南国”。此外,西北诸民族又以“阿柴虏”或“阿赀虏”、“赀虏”等作为对吐谷浑部众的贱称。疆域东起洮水,西至白兰(今青海省都兰县、巴隆县一带),南抵昂城(今四川省阿坝境)、龙涸(今四川省松潘县),北达青海湖一带。最盛时辖地西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且末县;北隔祁连山,与河西走廊毗邻。后期的政治中心在伏俟城(今青海湖西15里,共和县铁卜卡古城)。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原为辽东鲜卑一支的吐谷浑逐渐与羌、氏、汉、匈奴、西域胡、高车等一些民族融合成为新的民族共同体。

吐谷浑统治的地区高旷苦寒,远不如漠北草原。自然环境十分的恶虐。草木稀少,而且长年干旱少雨。正是在这一恶劣自然条件下,吐谷浑人依然成功地发展了畜牧业和农业,并依凭这一经济实力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

吐谷浑以“多善马”、“出良马”著称,其良种号青海骢,又被称为龙种马。《北史•吐谷浑传》记曰:“青海周回干余里,海内有小山,每岁冬冰合后,以良牡马置此山,至来春收之,马皆有孕,所生得驹,号曰龙种,必多骏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放入海,因生骢驹,能日行千里,世所传青海骢是也。”这种马是以波斯牝马与本地牡马交配而成,具有高大、神骏而又耐劳、耐高寒的素质。除了体型高大的青海骢以外,吐谷浑还出“蜀马”,应是从巴蜀引入的一种体型小,耐劳善走山地的马。吐谷浑兼有两种良马,既可在草原上驰骋,又可在山地上奔跑,因此,尽管四周强邻环伺,其国运独能垂300年之久,应同拥有这一骑兵优势有关。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