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人是高原放牧的高手,在贫瘠的生态环境中仍然拥有众多的畜群。仅以马而言,公元371年(晋咸安元年),吐谷浑向前秦苻坚一次送马5000匹。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北魏讨伐吐谷浑时,获驼、马20余万匹。骆驼是沙漠之舟,对于领土内拥有沙漠的吐谷浑而言,是仅次于马的重要驮畜,是从事商业活动所必备的牲畜。牛在吐谷浑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很大,其种类包括普通牛和牦牛。牦牛是一种高原驮畜,耐劳、耐寒、耐负重,而且皮厚、毛长,曾作为特产入贡中原。普通牛的数量也不少。公元625年(唐武德八年正月),吐谷浑、突厥向唐朝请求互市,得到允许。在那之前,中原刚刚结束战乱,耕牛缺乏,通过这次互市,中原从吐谷浑那里买进了许多耕牛,使得农民不再为更添没有牛力发愁。
吐谷浑建国之初,同匈奴、鲜卑、柔然等一样,属于纯粹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住在毡房里,没有城郭。而到了后期,吐谷浑王开始为自己营造宫室,但吐谷浑百姓仍然居住在毡房里。《吐谷浑人毕竟以牧业为主,无法定居,不能大量建造土石结构的房屋。后来,吐谷浑又逐渐掌握了农业技术,种田的多了起来,主要作物是大麦、粟、豆;但吐谷浑国的北部,因为气候寒冷,环境比较恶劣,只能种植芜菁(即蔓菁)、大麦。因为有了农业,许多吐谷浑人此时开始过起定居生活,城市也在吐谷浑国大量出现了,仅见于史册者已有曼头城、伏俟城、西强城、洪和城、浇河城、树墩城、贺真城、鸣鹤城等,皆具有相当规模。因此,吐谷浑人实际上已是室居和庐居两种形式并存的民族。
在农业得到发展的同时,吐谷浑的手工业也发展起来。吐谷浑国境内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出产黄金、铜、铁、朱砂。他们早就知道矿产的开采与利用,士兵们所使用的弓、刀、甲等铁器都是本地冶炼的,而其他游牧民族手里的铁器,大多是从中原取得、重新冶炼的。史书记载,公元519年(天监十三年),吐谷浑向南梁献上金装玛瑙钟两口。这说明吐谷浑不但金属锻冶已达较高水平,而且其精巧装饰工艺也已相当不错了。
矿产的开采和铁器的制作,使吐谷浑掌握了一大财源,也带动了吐谷浑商业的发展。自从青海路凿通以后,特别是占领鄯善、且末以后,吐谷浑同西域诸国的商业贸易也开始繁荣起来。与此同时,同中原、江南诸王朝保持着丝马市易。这些贩来的绢帛又转贩于西域。汗国财富日益增多。
虽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吐谷浑的社会组织似仍以部落为单位,但由于吐谷浑与当地的羌人多代通婚、混血,所以除王族以外,其余部落大都已由血缘关系演变为地缘关系。每个部落内部都混杂着血缘关系相对松弛而地域共同的若干族群。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私有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家庭成为吐谷浑国社会的基本细胞,带有一定的封建社会性质。
在婚姻风俗上,吐谷浑没有受中原封建礼制的影响,仍然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样盛行收继婚。父兄死,子弟可以娶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后母以及嫂子。例如吐谷浑王视嚣死后,他的弟弟乌纥提就把视嚣的妻子念氏收为自己的妻子,又如隋朝光化公主先是嫁给吐谷浑世伏可汗,世伏死后,其弟伏允又娶光化公主为妻。这种婚制具有保护本家族经济利益的功能,牢固控制劳动力和财产不致流失,因而一直常盛不衰。
在盛行收继婚的同时,由于财产、等级分化现象的日益突出,吐谷浑开始出现旧的掠夺婚和新的买卖婚并存的现象。吐谷浑中贫穷的,就会到有女儿的人家把女子抢去,类似于抢婚;有钱的,则会给出丰厚的聘礼,娶妻子过门。窃妻属于掠夺婚,纳聘是封建社会买卖婚的特征。前者是吐谷浑传统的婚制,无论贵贱一律实行抢婚,后来却成为贫穷者的无奈之举,而为富者所不齿了。这意味着吐谷浑国妇女地位的下降和男性权威的确立都非常明显,极具封建社会色彩。
丧葬方面,吐谷浑人死后实行土葬,这一点与一些游牧民族的火葬、天葬大不相同,带有浓厚的农耕文明色彩。但是,吐谷浑的土葬习俗又与中原人停灵、守孝不同。他们为死去的亲人穿戴的孝服,在葬礼结束后就会立即被除掉。这是一种鲜卑旧俗。根据《宋书•索虏传》记载,拓跋鲜卑的葬俗就是人死后实行土葬,不堆建坟茔。至于出殡,“皆虚设棺柩,立冢椁生时车马,器用皆烧之,以送亡者”。吐谷浑出身于鲜卑部落,西迁后虽然已经羌化,但祖俗还有一定遗存。
像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吐谷浑人以肉酪为食。但是,因为农耕的出现,吐谷浑人开始荤素搭配,把肉酪与粮食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以乳油拌和熟青稞粉制成糌粑,作为主要食品。
吐谷浑人的发式、服装带有复杂的多元文化色彩。吐谷浑人的发式,依照祖俗应为结辫发式,然而事实上吐谷浑男子却同华夏族一样结发。据《魏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夸吕可汗“椎发氍珠,以皂为帽,坐金狮子床”。结发于顶成椎形,戴黑色帽,与华夏族风俗完全一致。这是因为吐谷浑初为十六国时代地方民族政权之一,经历了由王国时代到汗国时代的历史演变。在吐谷浑王国时期,吐谷浑力争得到汉族朝廷的承认,一度奉南朝为华夏正朔,受其册封,后又结好于北朝,受汉文化影响很深,改变发式也是结 好中朝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坐金狮子床,则是受西域的波斯风俗影响。
对染男子发式从汉俗,但吐谷浑女子发式则依旧保持鲜卑祖俗,不椎发,而是“束发”,亦即留辫发,披发为辫。《魏书•吐谷浑传》记载,吐谷浑可汗的妻子“衣织成裙,披锦大袍,辫发于后,头戴金花冠”。《旧唐书•吐谷浑传》中也记载说,吐谷浑的妇女以金花为饰,缀以珠贝,动则摇曳生姿,中原称之为“步摇“,所以唐朝称吐谷浑首领为“步摇酋渠”。这种金步摇本为树枝形,源自贵霜,其更古老的故乡则是波斯。传入吐谷浑以后,步摇的形制已有重大改变,进而传入中原,对后世,特别是对唐代妇女头饰影响很大,多次成为唐诗中的吟咏对象。
吐谷浑的服饰变化更多。在《晋书》的记载中,吐谷浑男子“通服长裙”,《魏书•吐谷浑传》则记载说,吐谷浑国男子的“衣服略同于华夏,多以罗幂为冠,亦以缯为帽,妇人皆贯珠贝,束发,以多为贵。”而《梁书•河南传》的记载中,吐谷浑人的衣着变成“著小袖袍,小口裤,大头长裙。”通服长裙是中原汉人的基本服装式样,吐谷浑国刚建立时服装式样以汉服为准;小袖袍,小口裤则带有浓厚的鲜卑服装特色,《魏书》所谓“略同华夏”实指略同于北朝,舅舅是拓拔鲜卑,可见吐谷浑服装式样因其先臣于南朝后又臣于北朝,前后有所不同。不过,“罗幂“原是吐谷浑人的发明,是一种以面纱遮面而防风沙的护面装备,本为适应高原气候而创。由于罗幂样子别致、飘逸,不久就风靡北朝,到至唐朝时竟成为贵族妇女及宫女的常服。
作为出身于原始游牧民族的一支,吐谷浑人原本也信仰萨满教,但随着世代的变迁,佛教后来成为吐谷浑的国教。《晋书•吐谷浑传》记,吐谷浑开国始祖吐谷浑对弟弟慕容�派来向自己致歉、挽留的长史乙那楼说:“先公称卜筮之言……”,说的就是吐谷浑与慕容�的父亲曾让巫师占卜,得到吐谷浑与慕容二人日后必将发达的预言。可见,慕容鲜卑尊奉的是萨满教,刚刚脱离慕容鲜卑的吐谷浑应该也存在着专业卜筮的职业萨满巫师。吐谷浑的儿子吐延被羌酋姜聪刺死后,其子叶延志在复仇,每天都扎一个草人,说那就是姜聪,一边哭一边用箭射,射中了就嚎啕大哭,射不中就嗔目而怒,大声呼喊。这种扎草人诅咒仇人的方法其实就是一种巫术,为萨满教所惯用,直至唐朝还发生过吐谷浑人“谎称祭山神”,要把可汗诺曷钵可汗劫持打破吐蕃的事。这足以证实吐谷浑曾盛行过山川崇拜和山神、河神的祭祀活动,这种万物有灵论观念是萨满教所特有。
在信奉萨满教的同时,从公元445年(太平真君六年)吐谷浑王慕利延西征于阗之后,佛教开始传入吐谷浑。当时,僧人慧览经于阗返回中原,慕利延的太子琼等人早听说慧览是大德高僧,就派人修建了一座右军寺,请慧览到寺中主持。到拾寅即位后,《梁书》在记载中已经称吐谷浑“国内有佛法”, 又记载了公元514年(天监十三年)吐谷浑上表请求允许他们在益州立九层佛塔的事。吐谷浑东邻北朝,南邻南朝,两国都是为大乘佛教的传布区,吐谷浑受到了很大影响,所接受的佛教也属大乘教宗。
历史上的慕容复与吐谷浑的兴衰
在中国现代武侠小说界中,“金庸”绝对是一个极具分量的名字。金庸一生创作的武侠小说,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共15部,大多都在武侠小说爱好者中备受赞誉。其中的“天”字,就是指《天龙八部》。在这部小说中,提到了一个叫作慕容复的人物,精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有“南慕容,北乔峰”之誉。在小说中,慕容复是慕容鲜卑后人,是燕国皇族后裔,一心想恢复故国。
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慕容复并非完全是金庸的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但是,《天龙八部》这部小说的背景是在辽宋对抗时期,历史上真正的慕容复却生活在唐朝中期。
公元688年(唐德宗贞元十四年)冬,塞外漠北寒风萧瑟,而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大将军慕容复的府第却是张灯结彩,喜气盈门。就在这年十二月,唐德宗李适颁旨,慕容复嗣位安乐州都督,袭爵青海国王,加授“乌地也拔勒豆可汗”称号。当然国王也罢,可汗也罢,无非是个显贵的尊号,并不是真正的裂土分茅,但来自朝廷的封号毕竟非同小可,值得隆重庆贺一番。
这位慕容复大将军在历史上并没有辉煌的功绩、显赫的声名。新旧唐书对他都是一笔带过。那么,唐德宗为什么对他如此垂青,加封显爵呢?原因只有一个:慕容复是与大唐有姻亲关系的吐谷浑王族的后代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