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力的强大必然以经济作为基础。早在建国之初,阿骨打就提出一套依据女真族制度发展奴隶制经济的施政方针,除上述政治制度外,经济上实行猛安谋克屯田制。在新取得的辽地除辽法,省税赋,务农积谷,还严令女真人同姓不得为婚,并在全国颁行女真文字。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为适应对各族人的统治,阿骨打在一定程度上兼容了辽的封建政治经阿骨打重视安抚流民和实行赎身制度。他下诏,对原辽地百姓及返乡的流民,所在有司必须深加存恤,不得骚扰。有衣食不足的,官府要对其进行救济。凡在战争中被掳及卖身的,允许赎身为平民。
阿骨打也很注意在降服的辽朝官吏及各族士大夫中选拔人才,吸收他们参预政事。他告诫大臣说:“归附的俘虏、民众中,有才能的要予以录用。”他特别重视注意录用知书达礼的儒生。这些积极措施,对于稳定当时局势和民心,繁衍和发展本民族,为建立巩固金朝的统治秩序发挥了作用。阿骨打吸收先进的汉文化不仅有利于金朝的统治,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女真族文化的进步。
根据宋金盟约,灭辽后,金国应该将燕云之地六州归还宋。可是,阿骨打早把燕地的金帛、豪族、工匠、民户席卷掳掠一空,宋朝所得的仅是空城赤地而已。公元1122年,阿骨打病,在行宫中去世,终年56岁。三年之后,阿骨打之弟吴乞买擒获天祚帝,彻底灭亡辽国。
女真人的铁骑踏碎汉家河山
在金国起兵灭辽之前,金、宋之间本来有夹攻辽国的协议。但积弱的北宋惧怕辽国,迟迟不敢发兵。直到辽天祚帝逃入山中,辽朝的败亡已成定局,宋徽宗赵佶才匆忙命童贯带领十五万大军以巡边为名向燕京进发,想要坐收渔翁之利。但这批人马一到目的地,便遭到辽将耶律大石所部的袭击,大败而归。
宣和四年(1122)六月,留守燕京的辽燕王耶律淳病逝,徽宗认为有机可乘,再命童贯、蔡攸出兵。此时,辽涿州知州郭药师归降宋朝,打开了通向燕京之路。虽然宋军一度攻入燕京城,与辽军展开肉搏战,但因后援未至,被迫撤退。徽宗亲自部署的第二次攻燕之役又以惨败而告终。
宣和五年春,金太祖完颜阿骨打责问徽宗派来的使者赵良嗣,当初宋金两国联合攻辽,为什么“到燕京城下,并不见(宋军)一人一骑”!谈到土地问题时,阿骨打背弃前约,坚持只将当初议定的后晋石敬瑭割给辽朝的燕京地区归宋,不同意将营州、平州、滦州还给宋朝。他辩称此三地是后唐刘仁恭献给契丹的,并非后晋割让。面对金人的强硬态度,宋方使臣无可奈何。
几经交涉,阿骨打才最终答应将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京及其附近六州之地归还宋朝,条件是宋朝除每年把给辽的岁币如数转给金外,另添每年一百万贯的“代税钱”。所谓“代税钱”是指金人规定的由宋朝缴纳燕京地区的租税,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战争赔款。
四月,徽宗派童贯、蔡攸代表朝廷前去接收燕京地区。金兵撤退时,将燕京一带的人口、金帛一并掠走,留下几座空城送给了宋朝。童贯、蔡攸等人接收燕京后还朝,上了一道阿谀奉承的奏章,称燕京地区的百姓箪食壶浆夹道欢迎王师,焚香以颂圣德。徽宗闻之大喜,即令班师。
收复燕云后,宋徽宗分外得意,自以为建立了不世之功,宣布大赦天下,命王安中作“复燕云碑”树立在延寿寺中以纪念这一功业,并对参与此次战争的一帮宠臣加官晋爵,朝廷上下都沉浸于胜利的喜悦和天下太平之中。
正在大宋上下忘却了国家经济、军事一片颓废的现实,专注于收复燕京的欣喜中时,金太宗完颜晟却仍在太祖阿骨打的遗愿下,催动着金戈铁马,扫除辽国的残余势力。
灭辽战争中宋朝的弱点彻底暴露在金朝面前:军力疲软,指挥无方,朝令夕改,朝政腐败。在阿骨打眼里,宋朝,已经成为了口边之肉了。
宣和七年(1125),金兵俘虏了辽天祚帝,与宋朝分庭抗礼百余年的契丹辽国宣告灭亡。金国的主要对手,只剩下大宋一朝了。
完颜晟见攻宋时机已到,便派两路金军大举攻宋,东路入燕山府,随即南下,西路围太原府。两路兵锋直指东京汴梁!
见金兵来势汹汹,徽宗手足无措,情急之间想起了唐玄宗李隆基的故事,宣布将帝位传于钦宗赵桓,让儿子出来收拾残局,自己则称“太上皇”,带着蔡京、蔡攸父子及两万亲兵南逃避难。
金兵的攻势让留守的钦宗束手无策,但也不想就这样坐以待毙。现在的关键所在是选择战还是降,作为最高决策者的赵恒还没有一点当皇帝的经验,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情急之下也没有什么主意。
朝廷内分裂成了主降与主战两派,投降派主张割地求和;主战派要求坚守东京。两派相互争论,赵恒难分泾渭。
太常少卿李纲力主坚守,并做出了周密的防守策略,赢得大多数人的支持。在军民抗金的压力要求下,宋钦宗被迫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
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七日,东京保卫战打响。金兵用火船强渡护城河,李纲指挥士兵用挠钩钩住火船,从城楼上投掷大石块,将火船砸沉;金兵用云梯攻城,李纲命令士兵用火烧毁云梯,用箭射杀金兵。这时从河北、山东等地赶来救援的义军约二十多万人,使抗金形势大有好转。
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太原、中山与河间、河北、河东三镇之后,遂于二月撤兵。东京保卫战获得胜利。
金兵撤离之后,李纲即遭到宋廷投降派的排斥和诬陷。靖康元年五月,宋廷强令李纲出任河东、河北宣抚使,驱赶他出朝。李纲就任后,宋廷又事事加以限制,使宣抚使徒具空名,无节制军队之权。李纲被迫于九月辞职,旋又被加上“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先责建昌(今江西南昌)安置,再谪夔(kuí)州(今重庆奉节白帝城)。一代抗金名臣,就这样被无情地抛弃了!
常年的和平与安乐让宋人缺少了一份忧患之心,对于宋人来说,战争已经是遥远的记忆,昔日太祖开国时的攻势策略已经荡然无存。当和平被突如其来的战火烧破之后,朝廷内想的不是如何获取胜利,而是想方设法要和平的日子延续下去;当消极的防御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享受的观念又回到了领导者的脑子里。在这种环境中,主战派得到卸磨杀驴的下场也是必然的。好在宋朝以仁治国,很少诛杀有功之臣,李纲才没成为一道冤魂。
然而李纲被贬,钦宗等于自毁长城,大宋防御金朝入侵的最后一道屏障被人为地拆除了。当金兵的铁骑再次挥戈南下之时,大宋帝国,迎来了开国以来最大的耻辱!
东京在李纲以及大宋士兵的誓死保卫下终于暂时得到了保全。但由于徽宗在位时间较长,在朝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力,而这些正是年轻的钦宗所缺乏的。
为了挽救朝廷危机,钦宗从镇江接回了避难的徽宗。于是大宋出现了一天二日的局面:表面上诏令都由皇帝钦宗签发,而实际上掌握决策权的太上皇徽宗,钦宗过的只能算是傀儡一样的日子。
但这并没有关系,毕竟皇位的危机得到了解除才是最重要的,谁来做真正的皇帝都一样,反正等徽宗百年之后,皇位还是自己的。钦宗是这么认为的。
然而一老一小两代宋帝都没有接受金兵入侵的教训,反而幻想着此次战争同之前的对辽战争、对夏战争一样,在割让了土地和付出了经济赔偿之后便可以继续高枕无忧了。对于虎视眈眈的金朝,徽、钦二宗心里没有一点防范的意识。
但完颜晟却没有因为对宋战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他的目标绝不是取得太原、中山与河北三镇,得到每年百来万的“外资”那么简单,女真人的梦想,是要夺得大宋王朝所拥有的全部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