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揭秘河姆渡遗址:寻找失落的村庄(二)(2)

2009-08-01 10:40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部落的猎人们已经出发,十几天没有回来了,他们不得不到更遥远更陌生的地方,挑战更危险的猛兽。 夜晚的寒气来临,人们却没有必要的肉食和御寒的

部落的猎人们已经出发,十几天没有回来了,他们不得不到更遥远更陌生的地方,挑战更危险的猛兽。

夜晚的寒气来临,人们却没有必要的肉食和御寒的皮毛, 其实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难题,没有动物来源,他们便无法制造劳动的工具。在余姚田螺山遗址我们发现了一根的肋骨,痕迹显示它刚刚被送进古人类的零件加工厂。

那是一个在旧石器之后被称为骨器兴起的时代,从大人的工具到小孩的玩具都由各种各样的动物骨骼来制作,他们熟悉动物骨骼的质地知道那样更硬那种更柔韧,这些质地丰富的材料带着古人类进入更加精细的生活。

这是当时加工骨器的模槽加入是这样一件骨器放在这个模槽里可以加工得比较精细,这件更好更光洁,然而他们加工的精细程度还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尤其是和如今钢针毫无二致的缝衣服用的骨针。

我们一直没弄明白在这样坚韧的骨针上那么纤细的针眼使用什么方法加工出来的呢?

然而在所有骨器当中出土最多的,也是对他们当时的生活贡献最大的则是骨耜,一种用动物肩胛骨做成的农业工具。没有它就无法种稻。可是正当人们对动物如此依赖的时候,野生动物却在他们身边消失了。

这个时期被称为晚更新世滥杀期。它直接导致了一万年的大饥荒。人类有什么方法可以替代狩猎呢?

其实在一万年前居住在欧亚大陆,草原地区的人类就已经开始驯养牛羊,并用岩画记载了他们的生活,但是在草原之外,尤其是象河姆渡这样连片的海岸沼泽地区什么动物能够与人类共处,为人类提供肉食。也许正在这时河姆渡人率先发现了猪对于人类的巨大价值。

在浙江象山的野猪岛我们终于看到了进村的野猪,他们的宿舍戒备森严。

宁波南方野生动物养殖公司 杨国定:这里是纯种的野猪中等大是吗,大的 全是公猪,这铁门一道一道关起来因为它比较凶猛,这个野猪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纯野猪,就是野生的。 据说这些野猪如果脾气上来可以轻易的把铁门撞滥。

这些小野猪非常乖巧,但是一到成年立刻野性勃发,没有水泥钢筋的围栏几乎无法制服它们,七千年前的河姆渡人不可能建造许多这样坚固的猪栏,他们当初是怎么开始这个艰难的工作呢?

人们猜测开始也许只是一次偶然的事件。一次村里的猎人出去捕猎,捉到了一头野猪和几只活蹦乱跳的猪仔他们把猎物分成了几十个等分每家一份,但是猪仔却不好分配,于是他们成了孩子们的宠物。

可是随着这些宠物的成长,人们发现饲养它们的难度越来越大。首先是食物。

它的饲料和家猪一样吗,它的饲料和家猪不一样它主要是吃农作物为主像土豆红薯南瓜它主要吃青饲料,野生的野猪它要吃山上的树皮树根这些东西我们有时候树根树皮也给它吃。另外随着野猪的成长他的野性也逐渐显露,河姆渡的木房子能够限制它的自由吗?或许河姆渡村里的猪与我们想象的家猪并不一样。

河姆渡的家畜令人费解,三千里外我们找到答案,聪明的方法换来丰收,但一个灾难却随之降临。

七十年代考古学家也曾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完整的猪的形象,一些人认为是野猪,但也有人认为可能就是那个时期的家猪,它身体的前驱长于后躯,与现代家猪刚好相反,同时还有长吻和鬃毛。更象野猪,它之所以没有变成今天家猪的模佯是因为河姆渡人养猪的方法很特别。

离开浙江我们再去看一看三千公里外的西藏察隅,那里的僜人用特殊的方法招待野猪?

这不阿旺又得去山上寻他们家的那窝猪了,原来他们家的母猪被野猪拐到了山上,阿旺再次找到她的时候已经变出了十多头。据说这种杂交的猪仔不生病长得快,只管放到山上养,而村里放置的饲料则是让这些逐渐变也的家伙仍然流连人类的家,等他们长到半大的时候抓回来继续由人类饲养,这种方法在广大的城乡已经见不到了,或许这才是河姆渡人最实用的养猪方法,这种方法让河姆渡人养的猪与今天很不相同。

但是方养家猪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它的繁育很难把握,在象山人们想用野猪和家猪交配来培育更好的品种结果,很多人为此受了重伤。

在河姆渡简陋的干栏里他们怎么养大了第一只野猪这里面肯定还有许多奥秘。不过也许两年后的一天,人们突然在这只动物身上发现了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不仅对寨子影响巨大甚至对人类都影响深远。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