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瓷器常用的术语,本为历代行家口语,沿袭至今。它主要用以指明器物的完整和伤损程度及变异情况,根据特定条件和不同部位所出现的各种现象而定名。现将其作为一般性常识,摘录如下:
口磕——器物口际胎釉,由于撞击而出现大小不等的缺磕伤痕。
重皮——口部因受重伤所出现断面隐患,但外观尚完整;胎釉已分裂却还未剥离,往往一触即脱落。
毛口——口边的釉面间断脱缺。
毛边——口面的覆釉因伤全部脱落。
磨口——口边出现伤损后,将其磨去一部或全部。
轧口、截口——器口和颈部已损伤,为求其美观、完整,将损伤部分截去后口部则露胎无釉(俗称“剃头”)。
冲口——口部因与它物相碰而出现的裂纹,长短不等。也有外冲里不冲的现象。
釉泡——釉面在烧制时出现的气泡。
鬃眼——釉面气泡在窑中熔融爆破后,未曾弥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
斑点——釉面出现多种矿物或其他化学物质的斑点。
缩釉——因胎面有油污,所施之釉未能全部附盖,而出现的露胎现象。
漏釉——器物施釉时,局部有透漏而露胎无釉。
粘沙——釉面上有遗落的窑灰,或器底因垫烧粘结有沙粒(一般多见于器足)。
磕伤——器身的某一部位,被其它物体碰撞而磕坏。
冷璺——本不应出现片纹的器物,但在釉面上出现了一、二条纹路,胎体已透或未透。
片法纹——釉面上有长短不一、大小不等、互相交错的细裂纹片。
划伤——釉面或彩绘的表面,被硬物划破后留下的伤痕。
磨釉、伤釉——由于釉与其它物体磨擦,致使釉面局部损伤。
失亮——器物釉面,因长期使用,经久磨损失去光泽。
脱釉——釉面受盐、碱、酸的腐蚀,或入土受浸而到剥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