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峡埋藏着从7000万年到9000万年左右的恐龙蛋化石,数量多达上万枚。很难想象,如果这些恐龙蛋全部孵化成活,那将是一个庞大的恐龙部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发现的恐龙蛋化石除小部分破损外,绝大多数保存完好。是什么原因让它们没有破壳而出就永远的封存在蛋壳中呢?是突发的灾难?还是恐龙蛋自身出了问题。专家们苦苦探寻,终于他们在蛋壳中发现了两种特殊的元素——铱、锶,这两种奇怪的元素影响了蛋壳的形成,造成恐龙蛋胚胎出现病变。它们成为扼杀蛋壳中有幼小生命的最大疑凶。
“恐龙蛋集中营”的奇特现象,出现在西峡要满足诸多苛刻的条件。看来大自然缔造了一个适合恐龙生活繁衍的盆地。所以在7000万年到9000万年左右的的时间很多恐龙选择了在西峡繁殖后代。但是20层左右恐龙蛋化石,保守统计数量多达10万枚左右。很难想象,如果这些恐龙蛋全部孵化成活,那将是一个庞大的恐龙部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发现的恐龙蛋化石除小部分破损外,绝大多数保存完好。
7000千万年前,河南西峡盆地曾是恐龙的乐园,如今大量的恐龙蛋化石告诉我们,这些庞然大物选择了这里做它们的繁殖区。但它们为何最终没有孵化成龙,是什么原因扼杀了一批又一批幼小的生命呢?
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员张玉光:也就是距今七千万年左右,当时很活跃,这个地方也就是说,群龙都是生活在一个盆地里头,非常鼎盛的一个场面,那么地上也是成窝成窝的恐龙蛋,在接受阳光的孵化,可惜就是说,不管怎么照它,没有看到嗷嗷待哺的小恐龙出现,所以当时,回复到当时的情景的话,很惨烈。恐龙,眼睁睁看着小恐龙孵化不出来,但它也找不到原因。
恐龙蛋集中埋藏,没有孵化的现象不仅仅是河南西峡,浙江天台、广东南雄相继发现大批恐龙蛋。恐龙时代到底发现了什么,让原本不同时期的恐龙繁殖基地成了恐龙蛋的墓地!这一问题也困扰着我国研究恐龙蛋的一号专家赵资奎教授。起初他把怀疑的目光,放在了恐龙蛋壳上。
在一次野外挖掘时,偶然间赵资奎想到自己曾经看到一篇关于储油罐力学研究的文章,他恍然大悟。难道小恐龙无法破壳而出,跟蛋壳有关?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赵资奎:因为这是无意中的偶然,因为我看这个挺奇怪看了一下,一看,这么个圆形的球壳,它要什么保证就是说,不要破裂,储油的时候要安全不破裂,所以这个球壳的什么,别的厚度,还有它的曲线这些东西,这里头好象分析得给我有点启发所以我觉得,蛋壳不是个圆的就是长形的,不是长形的就是一个圆的东西。所以这些东西就是说,再进一步再考虑,因为蛋壳它就是保护胚胎的。
储油罐,恐龙蛋,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竟然被赵资奎找到相同点。没想到这就是破解恐龙无法孵化之谜的开始。
赵教授发现储油罐要想满足容量又抗压承重,不破裂,必须精确计算储油罐外壳的厚度、曲线、和摆放角度等等。相同的是恐龙蛋壳,也要承受各种压力,保护蛋能够顺利孵化。但这时候赵资奎发现有些恐龙蛋先天是有缺陷的,蛋壳作用一个是保证但内水份温度,最重要的就是保护蛋不破碎。那么赵教授说的这种情况到底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呢?
为了证实这一说法,赵老查看了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保存的长形恐龙蛋化石,我们发现这些蛋壳受压延中间裂开。那么这一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吗?是所有长形恐龙蛋都如此,还是不同地域、地层的会有差别呢?紧接着,我们发现河南西峡县的巨型长形恐龙蛋40-50厘米长,蛋皮非常薄只有1-2毫米。看来这一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不仅如此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有缺陷的恐龙蛋不仅这一种。
赵资奎教授:而有的蛋,比如说一种椭圆形蛋的蛋,那种蛋你看它一个蛋也就是七八十,就是七八十公分,但是那个厚度可以将近达到3毫米,有的可能还要3毫米以上,该厚的它不厚,而该薄的它又不薄,所以也就是说,很不一样,这也都可能是遗传的问题。
和鸡蛋一样,恐龙蛋大体由三部分组成,从外到内,蛋壳和内膜、胚胎。其中蛋壳的作用不仅要保证减少破损的可能,还要想窗子一样即保温还得通风。太厚了小恐龙无法啄破蛋壳。太薄了容易破碎。内部水份容易流失导致变成死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