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蛋壳是薄了不行,厚了不行。赵资奎认为很多恐龙天生下出来的蛋,就不符合这些近乎于苛刻的要求。看来蛋壳的致命缺陷很可能是导致很多恐龙蛋无法孵化成活的真相!
就在专家们给这种证据确凿的说法盖棺定论的时候,一个有趣的现象让他觉得真相没有那么简单。
赵资奎教授:有的一个排得很近,有的排得很宽,但是它为什么这样,这就是个问题了。那需要我们去解释它,为什么要这样?
赵老发现了恐龙繁殖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些蛋排列方式非常很特殊。有的两枚两枚平行排列,有的成放射状排列,看似随意又好像有一定规律,这到底是埋藏时无意形成的,还是是恐龙有意为之呢?这样摆放有什么好处呢?
赵资奎教授:那怎么办呢?估计从后期,就到下蛋以后,它来纠正,来弥补。
赵老认为恐龙会根据蛋壳过薄或太厚的缺陷,下蛋后想尽办法摆放弥补提高孵化率。这种说法让我们觉得不可思议。6500万年前恐龙是统治地球者的代名词,它们中很多体型庞大,食量惊人。但长久以来,大多数人认为这种有着几层楼高的庞然大物。是一种智商非常低的动物。因为它们的大脑很小。恐龙是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笨拙?它们又是如何根据蛋壳的缺陷纠正补偏呢?
在西峡几十万枚恐龙蛋中,有一窝似乎显得格外怪异。它不平放而是插在泥沙中,还有一定得角度倾斜。难道这窝恐龙蛋的母亲过于粗心?
古生物专家张玉光:这个蛋是直立、竖着排列的。那为什么竖着排列,它有什么科学依据呢?这个后来我们在发掘的过程中,也找了一些比较,这种蛋蛋壳特别薄,像这种蛋,如果是水平排列,上面再覆盖别的蛋层的话,就是说从力上受不了,也就是说可能会破坏,因此不利于孵化。于是才这样竖直的排列。
专家们认为,这种怪异的产蛋方式,正是恐龙的高明之处。
中国西峡伤齿龙蛋化石上附带的是泥沙,显然这种环境下,伤齿龙只能靠输卵管蠕动压向泥沙。倾斜的40-70度。经过力学专家测算,比平放要减少4到5倍的破损程度。这样大大提高了恐龙蛋成活率。于是伤齿龙被业界称为智商最高的恐龙。一窝窝恐龙蛋看似稀奇古怪的摆放确实是恐龙有意为之,这么做的好处就是弥补恐龙蛋壳的先天不足,提高种群数量。看来恐龙蛋壳的致命缺陷并不是导致西峡恐龙蛋全军覆没的真正原因。
专家们发现恐龙似乎觉察了长形蛋蛋壳薄,就采用倾斜防置,每层间还会覆盖泥土既保护恐龙蛋轻易不破碎,也防止蛋壳薄水份流失。而蛋壳很厚的圆形蛋,通常没有任何覆盖直接下在地上。不仅如此,恐龙用各种方法壮大着种族的数量。07年专家们在江西赣州发现了一具珍贵的恐龙化石。
古生物专家张玉光:它这个蛋也很有意思,江西赣州的,是窃蛋龙,但是它个体没有那么完整,那么保存比较好的就是后面的腰带,腰带,就像人的骨盆似的,它那个地方,这几块骨头都保存了,像长骨、耻骨、坐骨都保存了。然后它这个位置是平行并列的,并且是冲着长轴的这个方向,正好就是在它的坐骨跟耻骨相互组合成那个孔那个地方,有两颗蛋,即将要下下来,但是没下下来,就把它保存成为化石了。
这样的证据足以让我们相信有些种类的恐龙是双排卵的。也就是一次产两枚蛋。这就更加大大的提高了繁殖数量。蛋壳的致命缺陷丝毫没有导致恐龙蛋群无法孵化。数量众多的恐龙称霸地球上亿年。如果恐龙复活,看到后代不能破壳而出,也一定会久久哀鸣。真相到底是什么?为破解这个远古未解之谜北京自然博物馆张玉光研究员再次来到西峡盆地。
2002年张玉光在西峡盆地境内从9000万年前到7000万年前的地层中收集恐龙蛋片,他希望能从这些破碎的恐龙蛋片中找到破解谜团的蛛丝马迹。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在这种枯燥乏味的采样中,他发现随着慢慢接近7000万年前的地层,恐龙蛋壳出现了奇异的现象。这让他困扰又兴奋的奇怪现象是什么呢?
古生物专家张玉光:就是说发觉有一些恐龙蛋皮特别薄,那么这种薄是自然的现象呢,还是发生病变了。
张玉光发现的蛋壳,比西峡同类恐龙蛋壳要薄的多。他怀疑难道西峡恐龙蛋没有孵化出壳的原因是蛋自身除了问题?
这种怀疑不是空穴来风,30多年前,一批在中国南雄新发现的恐龙蛋,被送到了赵资奎手中,他吃惊的发现这批恐龙蛋竟然出现了病理反应,即便时光倒转,这些恐龙蛋是不可能被成功孵化的。这一惊人的发现,全世界都为之一震。恐龙蛋无法孵化成活是中毒导致的!而凶犯竟然是火山喷发出了一种摸不着看不见的罕见元素——铱。
赵资奎教授 :恐龙吃了含有铱元素的食物,下的蛋都出现病态,不可能孵化成活,病态的不正常的。
这史无前例的发现破解了困扰专家们半个世纪的南雄恐龙蛋无法孵化之谜。但恐龙蛋的铱中毒现象,是否是全国几处不同年代恐龙蛋无法孵化最终原因呢?专家们还需要找到更多的例证。河南西峡恐龙蛋是对这一研究成果的再次印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