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的祖先原是陈国厉公之子陈完,在公元前672 年因内乱逃往齐国,齐桓公赐他姓田,封他为卿。孙武的祖父田书是陈完的六世孙,在齐国为大夫,因领兵伐莒有功,齐景公赐他姓孙,并“食采于乐安”,就是说他的封地在乐安。大约在公元前512年,因为齐国田、鲍、栾、高四族围绕齐国政权斗争引发了一场大的社会变革,孙武为避开这场斗争,离开齐国投奔吴国。以上这些记载源于宋代欧阳修撰写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编撰的原因就是因为唐朝当时出了个差错,山东有个人和河北的一个人重名了,结果中央政府在下命令时就搞错了,所以当时的唐朝就下了道命令,对宰相以上的家族进行考证,把他们的家谱续起来。唐朝孙武的后代有两个宰相,所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经过严格的考证,把孙武的家谱都延续下来了,现在专家考证孙武家世的史料依据就是这本书。
孙武悬案
历史文献中最早出现孙武其人的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但作者司马迁只是寥寥几笔,笼统地记述了孙子的齐国国籍,而他是齐国什么地方人,他的家史及为什么从乐安到吴国,只字未提。如此,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造成了长期以来史学界对历史上是否有孙武这个人也始终处在争论之中。
笔墨官司打了2000多年,直到1972年在银雀山出土了《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汉简之后,史学界才对孙武其人和由他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有了肯定的答案。 至于孙武故里在何处仍是个悬案。最终是一块出土于山东泰安、晋代孙武后人的墓碑,名曰《孙夫人碑》的墓志铭才初解了这个谜。铭文中道出了孙氏家族由田到孙赐姓的缘由,并记载了孙氏祖先从故居迁出迁入的历史渊源。
墓志铭的出现,为学者寻找孙武故里提供了线索。之后,他们对照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孙氏家族在唐代曾出的两任宰相孙处约、孙偓的谱牒记述顺藤摸瓜、追根溯源,并结合古籍中有关历史地貌的记载,孙武的故居古乐安城——草桥遗址逐渐浮出水面。
1991年 4月,由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以及山东省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草桥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实地发掘。发掘结果显示,这是一座东西长 400米、南北宽 380米,总面积为15万平方米的古城。在对古城的发掘中,还出土了一批龙山、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据此,专家得出结论,草桥遗址极有可能是古乐安城,孙武的故里应当是这里。
孙武的诞生年代——春秋时期正处在我国古代文明史上一个百家争鸣的繁荣之时,世界上几位最伟大的思想创始人几乎都生活于这一时期。人类文明的几大思想支柱也同样创立于这一时期,欧洲人称此为轴心时代。正是这样一个时代孕育出了我国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武。同在一个时代,从西边往东看,西边的古希腊出现了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中东又出现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再到南边的印度,又出现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而中国出现了孔子。
比孙子晚出生一年的孔子,同样是在黄河流域的泗水河畔,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广收门徒,最终成为鲁文化的集大成者,开创了中国儒家学说的先河。
特殊葬俗
历史上许多被尘封的文明现象,就像一个打碎的盘子,当你将那一块块碎片重新拼凑起来,显现在你面前的有可能是那个时代某种文化的复原。1956年,距广饶县城南 1.5公里的傅家村,当地老百姓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了一些陶器和石器,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为何物,只觉得是个物件儿就顺手带回了家。
时间到了1980年,在潍坊到博兴公路的拓宽工程中,一批彩陶又出土于此。之后不久,山东省在进行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从老百姓手中征集到的陶器,包括部分石器,后经考古部门鉴定均为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物。这一鉴定结果让“傅家村”从此载入考古史册。1985年,经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由山东省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对这座已被命名为“傅家遗址”的地方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掘过程中,在1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60多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这些墓葬交错纵横,层层叠压,关系复杂,而且有许多墓内肢体残缺不全,随意性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