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鲁北考古探秘:寻找孙武故里,探寻双人叠压葬俗(3)

2009-09-04 09:28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专家分析,此属迁葬墓。地层的形成就像千层饼一样,一层淤土,一层居住土,再一层淤土。人们就推测可能发过洪水,上潮了,人们背起东西就迁走了,

专家分析,此属迁葬墓。地层的形成就像千层饼一样,一层淤土,一层居住土,再一层淤土。人们就推测可能发过洪水,上潮了,人们背起东西就迁走了,等着水退下来以后,因为在海边食水比较方便,人们又回来居住了,就形成了流动性的居住方式。

当年秋天,考古人员在傅家遗址清理一处墓葬过程中,发现了一个极为特殊的葬俗,即两具完整的骨骸整齐地叠压在一起。专家分析认为,这可能是一个男性和一个女性,底下那个稍高一点,就认为是男性,上头是女性。

这种现象让考古人员感到十分惊奇,因为这种墓葬形式是首次发现,而且在以往的考古文献中也未曾见到过。由于当时没有经过性别鉴定,他们的关注点完全集中在了男女合葬的葬俗方式上。后经鉴定,才发现这两具尸骨竟是两个成年女性。

这就更奇怪了,两个成年女性怎么会重叠葬在一起?她们是母女?但年龄又相仿;是姐妹?又为什么采取这种葬俗?

是不是由于塌方,让这两位青年女性碰巧重叠在了一起?可两个骨骼之间没有一点错开的迹象。另外,如果是塌方造成的,那么两具骨骼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缝隙或者是隔土,可这些都不存在,包括她们身体的部件都是完完整整一块不少地叠在一起,找不出任何塌陷造成的痕迹。这真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至今考古界对此众说不一,大多数认为这是一种从未见过的特殊葬俗。

黄河文明生生不息

10年后的1995年,当考古工作者重返傅家遗址再次进行考古发掘时,又出现了另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考古现象。当年在清理编号为392号的墓时,考古人员发现墓主人的颅骨右侧顶骨的靠后部,有一个直径为31毫米×25毫米、近似圆形的颅骨缺损,待清理干净后才发现,这个窟窿是人为造成的。而后拿去进行鉴定,鉴定结果震惊了考古界和医学界:此墓主生前曾实施过开颅手术,而且术后还存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专家一致认定,这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开颅术成功的实例。

1985年至1995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广饶县博物馆的配合下,先后两次对傅家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共揭露面积707平方米,发现大汶口文化时期的墓葬数百座,出土石器、骨器、角器、陶器、玉器各种文物400多件,除此还发现4眼水井并在水井底部清理出背水壶,这在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是少见的。

傅家遗址的考古成果竟把黄河三角洲的历史帷幕向前推进了2000余载,填补了整个鲁北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傅家遗址作为历史的铁证,将泰沂平原以东靠北为“退海之地,土地年轻无古可考”的世俗流言化为乌有。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估算,黄河流域文明滋生地所占的空间是80万平方公里,它是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化、希腊文明、印度的恒河文明总和的一倍,也许正是这巨大的文明空间,才使得黄河文明始终处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与传承之中。

(责任编辑:洛阳铲)

视频
图片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隐私保护 | 免责条款 |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02-2025 YIYUANYI.ORG,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06017733号 ICP/SP:鄂 B2-20100159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