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志法:如果假定他要居住的话,你可以这么想,地下工程的代价很高,花钱很多,而且不爱住。相同的面积,拿这个钱还不如修在外面。在里面长期住的话,很容易得病,说不定上面石头掉下来砸着人,无论如何是不会的。
蛇蟠岛上的洞窟,洞口普遍都开在顶部,如果当初开凿它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居住,那显然很不方便人们的进出。起码可以肯定,开凿石洞用来居住绝对不是他们的第一目的。而海盗更不会费时费力来建造这样的大本营。那么,这些洞窟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
为了解释这些奇怪的洞窟形状和当年人们开凿它们的目的,就需要找到一些原始的未被破坏的洞窟。于是,杨志法请当地居民小俞作向导,去找寻那些至今仍旧隐藏在山里的洞。
根据记忆,小俞带着我们找到了一个过去他时常路过,但从未敢进去的洞窟。为了方便起见,大家给这个洞起了个名字,叫作“新洞”。
新洞由于位置偏僻,少有人来,因此,这里几乎没有什么人为的破坏。但洞内一片漆黑,没有明显的道路,到处都堆积着废弃的石料,在里面行走得十分艰难。不经意间,在手电光线扫过的地方,杨志法突然发现了一个发亮的物体。
杨志法:进了第一道门以后,一转身,就有一个闪闪发亮的一个条子,我们就觉得这里面有一点名堂,仔细一看,中间有四个毫米左右、里头比较亮的一条,就是灯光下比较亮的,大概有五十公分长的金属条。我自己告诉自己,可能有发现。
借助手电的光线,杨志法发现,这根金属条镶嵌在石头里,被一层土所覆盖,杨志法小心翼翼地对它们进行剥离后,金属露出了它的面目。这是一根长约五十厘米的金属条,石头里怎么会嵌着金属条呢?
杨教授让学生截取了一小段进行成分鉴定。通过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的测试,金属条中铅的含量为98.97%。也就是说,金属条为纯度很高的铅条。很显然铅条是人为放置在石头缝里的,铅是一种极其普通的金属,根本谈不上贵重,人们为何要把它藏在石缝里呢?
仅凭这一根铅条无法解释眼前的现象,如果铅条不是偶然放置在洞窟中的,就应该还能找到。
于是,杨志法和同伴们开始分头行动,将搜寻的范围扩大到所有的洞室。终于,在距离第一根铅条不远处的另外一个洞窟内,又发现了两根铅条。这三根铅条将会把专家们的思路带向何方呢?
杨志法:第一,它都被土覆盖了。第二,它都跟着裂缝走。第三,这个地方的地质特点,裂缝都是,绝大部分都是垂直的,很陡。那么我们找到的是有超过60公分的,金属条,都嵌在各种倾角超过60度的裂缝里头。
张中俭:首先它都是嵌在裂隙里的,每一条都是在裂隙里的,敲击得特别紧,我想就是当时,我就感觉用力想拽,揪一下根本动不了,特别紧。
杨志法发现,三根铅条所出现的位置正好都是石头的裂缝处,为什么都是在石头的裂缝处,洞窟里难免会有地下水,这些铅条难道是用来堵水的?对此,同行的另一位教授也有类似看法。
同济大学杨林德:因为整个石头比较完整,中间有几条缝,旁边有水,你把它放进去,那派什么用处,可能在我们地下建筑里,要么就是属于加固,把缝补起来,要么就是堵水,不可能有别的用处。
可是,从掌握的材料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从来没有听说过利用金属来堵截地下水的先例。专家们的猜测能否成立呢?
浙江东部盛产铅,而铅的质地非常柔软,有一定的延展性。这样看来,这些铅条很可能就是用来堵水的。但用铅条如何堵水?是否真的具备防水堵漏的功能?我们决定做一个实验。
在专家和当地人的帮助下,我们在新洞附近找到一处天然形成的裂缝,然后请来当地的工匠,尽可能模仿过去的施工方法,将一根铅条砸进裂缝当中去。
我们们在洞口找了一个自然的裂缝,然后找了当地的石匠,把这个铅条砸进去,砸得严丝密缝,然后下面留了一道裂缝,我们下面开始用水來试一下,从这边倒进去,是不是这个铅条真的能堵住水,而水真的又从这个没堵铅条的地方,裂缝中出来。
连续实验了数次,结果显示,同一条裂缝,有铅条堵住的部分,没有渗水的现象发生。而剩余部分,渗水严重。
与此同时我们又发现了七根铅条,与之前发现的嵌在洞壁里的铅条不同的是,它们没有被敲击使用过的痕迹,并且这七根铅条的截面是梯形的,而嵌在裂隙中的铅条变成了三角形的截面,铅条上还有敲击的痕迹。这就清楚地证明了,石缝中的铅条是人为被敲击压紧到裂隙中去的。
张中俭:应该说比较完美的证明了我们的推测。
新洞之行让专家们收获颇多,他们认为,铅条堵水这项技术值得现代地下工程的建设者们去思考与借鉴。但是,古人为什么想尽千方百计对洞窟的缝隙进行防水处理呢?
就在所有人准备离开新洞时,杨志法又陆续发现了很多古人利用废石料搭起的石台阶,同时在石壁上还分布着许多较大的孔,它们看似无序,但又似乎在显示着一种图案,这会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