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研究这些石孔的走势和分布规律后,就可以发现,如果插上木头,正好能够形成一个折型的楼梯。可是洞窟不会只是用来居住,这些石台阶和木梯应该比居住有更大的用途。想到这,一个概念已经在杨教授的脑海中产生了,但他还需要找到证据。
一天中午午饭后,村民俞师傅和他闲聊时透露的一个信息令他精神大振。原来俞师傅突然想起,在前两年,山后村有一位姓梅的师傅在洞窟里曾发现过一些工具。一说到工具杨教授立刻意识到这很可能就是前人开凿石窟时留下来的。于是,他立即要求俞师傅带他去找梅师傅。
据梅师傅介绍,当年因为他家盖新房要修房基,所以就到洞里找石料。不想,却在石头堆中发现了这几个工具。
梅师傅:我看到这个工具,全部都是采石板用的,很多,就像大锤子敲的,敲这个用的,这个锤子,作为这个打洞用的,它这个基本上都不长,都是堆着,打这个洞子用,小一点的就是斜的,密密麻麻的这个洞,五到七公分的这个洞,这个大的,后面用的,我就把它收回来了。
石洞里有开凿的痕迹,现在又发现了专业的采石工具,而且还有石阶、木梯作为运输通道,还用铅条进行防水显然是为了便于施工,这一切令在场所有的专家们都想到了同一个问题,难道蛇蟠岛当年是一个大型采石场?
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杨教授带着梅师傅来到新洞。一到现场,梅师傅二话没说就肯定了专家们的猜想。梅师傅 利用手上的工具,现场和几位村民一起开采了一块石板。
不久,三门县志办传来了一个好消息,三门县过去属于宁海县管辖,在《宁海县赋》上,他们找到了有关蛇蟠岛上采石方面的记载。根据县赋记载,蛇蟠岛在八百年多前的宋代,就有了大规模的采石活动。
但是,如果这里真是一个采石场,其采石的方式却让人感到惊讶。因为所有洞窟的洞口都开在顶端,这在操作上会困难重重。
浙江省矿业协会杨天瑶:按照我们正常情况下,有几种采矿方法,要么竖井,要么斜井,当到底部以后,然后把工作面拉开,由下往上开采,而他们就直接从山顶,就往下开采。而他们的采矿是由上往下,是两个不同的方向,这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古代的没有运输工具,还有没有切割机等机械设备,更难做到。
既然有这么多困难,古人为什么还要选择这种竖井式的开采方式呢?
专家们认为,采石是一个很系统的工程,同时也是一项必须考虑成本的经济活动。所以必然会考虑如何才能最快最准地找到 可以进行买卖的石材。而在没有探测设备的古代,只能够直接试采,而山顶上的废料和泥土等等相对山脚要少得多,所以由上向下开采可以最快最准地找到可以进行买卖的石材。
然而,千百年前的古人为何把采石场的地址选在一个海中的孤岛上呢?
三门县文化馆馆长梅军:蛇蟠石最佳在哪里,主要一个是它那个色彩方面,呈粉红色的,被雨水打湿以后,又呈为那个左红色的,所以它那个石料就显得华贵喜庆,这样就使人感觉到醒目漂亮。再一个它符合我们中国那种审美的理念,所以非常被广大群众接受,或者是朝廷里面都非常喜欢那种石料。非常适用于那个石雕工艺的雕刻,所以它也称之为江南的名石。
县治办:据我所了解的这个地方采石最发达,这个地方有个特点,就是石头不是很硬,原来的技术,作业他可能就是,太硬的可能也不好开采,太软的也没用,这个石头正好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条件。
原来,由于蛇蟠岛的材质坚韧、细腻、色泽赭红,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开采,最终使得这座小岛成为了一座镂空的岛屿。另外,在陆路运输成本与难度都远高于水路运输的古代,人们在海边或江边开采石料也是最为明智的选择。
蛇蟠岛上上千个洞窟的来历大家明白了,但是,1300多个洞窟。大的洞窟有上万方甚至十几万方的石头被开采,如此巨量的石材都去了何方,都做了什么用途?据可靠的史料记载,早在唐朝蛇蟠岛上的石头就已得到开釆,用于民居建筑及古墓构件,宋朝时达到一定的规模,到了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当年,正是通过古人的辛勤劳作,一块块石材被抬出了蛇蟠岛,运到了海边,再通过水陆销往了宁波、杭州,甚至传说还到了更远的越南、日本和韩国。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