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商洛的悬崖峭壁之上,存在一些年代久远的神秘崖洞,由于它们所在的地势极为高峻、险要,长期以来人们对它们的内部环境都无法探明。当考古工作者历尽艰辛终于进入崖洞,发现里面竟然是类似于现代单元房的套间结构,连厨房厕所都一应俱全。看似年代悠久的崖洞究竟是什么年代开凿的,开凿目的又是什么呢?它们是古代民众用于居住生活的古崖居吗?
十几年前,在一次下乡工作的途中,陕西省商洛市的文物工作者王昌富发现了一个让他觉得非常奇怪的现象,在商洛市境内的一些陡峭的山崖之上,偶尔能看见一些黑漆漆的小洞口,这些悬崖峭壁上的洞口有的非常集中,甚至是几十个聚集在一起。这些小洞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昌富:看见了后不知道是什么东西,而且它那个非常多,特别在这个丹江两岸的山体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大家都在讲,老百姓也在讲,特别是作为我们是文物工作者嘛,别人看见了以后就要问你说这是什么东西,我们不知道。有时候我们过来还要问老百姓,这是什么东西。
当地的老百姓把这些小洞口习惯性的称之为崖洞,但对它里面是什么样的却知之甚少。因为它们基本都处在陡峭的悬崖之上,很难攀登进入。崖洞背后的秘密勾起了王昌富的好奇心,他决定找到这个答案,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研究会一下子持续了十几年。
王昌富:有很多很多地方我们都是走着去的,就是出去以后这吃啊,住啊,行啊,都非常难,都非常困难,到了现场以后,就是借个车子,咱们骑着就跑,这个都没有保障的,再一个也没有照相设备,就是拿一个笔,拿一支笔,拿一个本子。
由于无法进入崖洞内部,王昌富获取的信息非常有限。正当他为此苦恼的时候,在一处修路的工地上,炸开的山体意外显露出了崖洞的内部结构。让他震惊的是,那些看着很小的洞口里面竟然是一个又一个的大房子。
王昌富:就像石房子一样,其他的话,一点这个信息都没有,因为都是空的,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有,
在随后的寻访研究中,一些被后人改造利用的崖洞也被逐渐发现。
王昌富:有的这个洞子里边的话,就是已经成了佛堂,老百姓在里面树起佛像,里边有了香火,这慢慢的这些东西,就成了这个石窟,成了石佛寺,像这一类的名称,就逐渐多了起来。
但是这些毕竟都只是崖洞后来的用途。在十几年间,王昌富跑过了商洛的很多地方,一些能够进去的崖洞也被逐渐发现,然而却一直没有找到想要的答案。
王昌富:在一个一大片有这个崖窟的地方,你进去一两个,你不能了解它整个这个面目,它整体结构你还是不熟悉。
这些崖洞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凿的?开凿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2007年全国举行了第三次文物普查,再一次的摸清我们家底,商洛地区又把整个的这一片崖洞做为了自己调查的一个重点,所以说呢王昌富也一直期待着这次调查能够真的找到他期待的结果。对于这次的全国文物普查,国家设定了将近五年的工作周期,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王昌富调集了当地文物方面的精兵强将,组建了商洛的普查分队。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解开崖洞秘密的绝好机会。
在地毯式的摸底过程中,很多崖洞的线索开始浮出水面,王昌富惊讶地发现,商洛境内崖洞的数量远远超出了他的估计。这次,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他又得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这处山崖之上就有一处崖洞,而且地势相对平缓,能够亲自上去考察。不过在常人看来,这里陡峭程度仍然超过了普通的山包。在对崖洞多年的寻找和研究中,他们每个人都成了爬山的高手,即使是女孩子也身手敏捷。他们最关心的是,前方的这处崖洞里能够有新的发现吗?
然而这次的结局和以前一样,这些容易进入的崖洞由于后人的多次利用,普遍损毁的比较严重,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线索。即使有一些陶瓷之类的碎片,也显然是后人留下的,而那些地势陡峭的崖洞却又难以上去考察,一直以来,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他们。
就在他们已经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有队员发现,这里还有另一座崖洞,而且就在现在这个崖洞的正下方。大家一下子激动起来,顾不上走小路绕过去,纷纷拽着绳子一跃而下。
谁都没有想到,一个保存完好的崖洞会以这样的方式首次展现在他们面前。其内部一个大厅连接三个小房子的结构,非常类似于现在楼房的三室一厅,而它的顶部也和窑洞常用的拱形顶非常相似。普查队员测量后发现,这个大厅的高度宽窄都类似于现在的房屋,而四周那三间小室的大小也各不相同。我们首先想到,开凿如此工整的崖洞,会不会是用来长期居住的呢?
王昌富:这个人如果是在这个地方要居住,首先要具备三个条件,一个要方便吧,一个就要有水吧,再一个你不能独处啊,你进出都要方便的呀,它这个在很高的山上面,在这崖壁上面,第一它不方便,第二在上面的话没有生活环境,人在上面住,要有一定的生活环境,它这个都不具备。
而且,在这个崖洞中,除了入口没有其他的开口,因此光线极其昏暗,这样的条件显然不适合长期生活。
如果不是为了长期居住,这些崖洞的真实用途又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