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探秘商洛崖洞,揭开悬崖墓葬之谜(一)(2)

2009-09-24 09:27
来源:央视国际 作者:佚名
有几位村民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他们小时候听村子里的老人说过,这些崖洞叫躲匪洞,是明末李自成起兵后,当地的老百姓为躲避战乱而开凿的。这个

有几位村民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他们小时候听村子里的老人说过,这些崖洞叫躲匪洞,是明末李自成起兵后,当地的老百姓为躲避战乱而开凿的。这个说法倒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在地理上,位于秦岭南麓的商洛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当年李自成的队伍确实曾多次进出过商洛,以这里为游击根据地与官府对抗,但在当地老百姓的口头流传中,这支队伍的名声却不怎么好。

姚怀亮:他进了山以后他优势是很大的,官军的话,比如说十万个士兵要进入,就得十万个运粮的农夫,可是李自成呢,他不需要这些粮草,他就到处客食。当地的地主也不愿意给他粮食,对群众的抵抗呢他也进行了屠杀,沿途也因为天气很寒冷,他要取暖,所以也拆毁过房子。

可见在当时的战争条件下,老百姓确实有避难的需求。而在王昌富看来,崖洞所处的险要地势,用来避难也确实可行,但是,在商洛境内就有一种专门用来避难的设施。明清两代,当地村子有在附近的山上修筑山寨的传统,这些山寨都修建在山的顶部,居高临下,易守难攻。虽然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但宽阔的城墙,林立的跺口,仍在昭显着当年的防御威力。

比起崖洞,山寨的防守优势显然更加明显,而且做为一种全村人都可以使用的集体设施,在修筑成本方面显然比一家一户的崖洞更加经济。更重要的是,王昌富发现,在一些区域,山寨和崖洞同时出现,正是这样的事实,让他对这条线索产生了怀疑。

不过,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他却意外发现,在商洛的地方志《续修商志》中,出现了很多崖洞的名字,而其中“明末土人避兵其中”的记载显然印证了村民提到的躲匪洞的说法。不仅如此,地方志中还进一步描述了进入这些崖洞的方法,分别是开凿道路,架设悬梯和铺设栈道。

但是,在同一个地方,为什么要修筑两种完全不同的防御设施呢?在仔细阅读这些记载后,王昌富忽然发现,地方志中对开凿崖洞的过程只字未提,所以,很可能是先有了崖洞,在明末战争期间才临时做为避难所使用,那么这些崖洞最初的修筑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王昌富:你在山下边住,遇到情况的话,你上来。你不可能长期在上面,这个躲的话是暂时的,跑也是暂时的,对吧。如果因为仅仅因为躲土匪,要耗资这么大的工程,造这么大的崖窟,你住在里边,就因为躲土匪,这个可能性很小。

如果不是为了避难,开凿崖洞的真实目的又会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让王昌富再次陷入困惑。然而不久之后,一处新的崖洞群的发现又把他的思考方向指向了长期居住。这处崖洞群接近水源,而且虽然看似险峻,但经当地村民简单修整后,从侧面爬上去非常容易,显然具备长期居住的基本条件。崖洞内部则彼此贯通,在外侧的走廊上,一个特别的设施马上引起了他们的注意,一眼看上去,它就是和陕西农村的灶台几乎一样的装置,在它的旁边还有一个很大的坑,里边有着积下来的雨水,而它最初的功能,很可能就是储存水的水池。

这些崖洞普遍开凿有窗户,室内光线充足,还有各种用来摆放物品的设施,就连窗户下面都凿有窗台,还有一些崖洞之间的连接类似于现代住房设计中的错层结构,甚至还可以见到挑高五米左右的大厅,中部的很多孔洞让它既能独立存在,又能搭上木板分隔成上下两层。可见其开凿耗费了大量的心力。

突然,在旁边的一间石室里,王昌富发现了一处奇怪的洞窟,当他走近观察的时候,更惊讶地发现旁边竟然还有一个窟窿,看上去这明显是刻意人工开凿的,那当初的建造者开凿这两个窟窿是做什么用的呢?如果说是用来透光透气的窗户之类,显然也不太对,因为窟窿的附近就有窗户,而且开凿窗户的话,肯定也不会开凿在接近地面的位置。

王昌富:就是它下边那个坑做的,就和我们现在这个厕所做得就一模一样,它也不能住人,它就这么小,它刚刚蹲下去。从它凿的那个现象看的话,应该是厕所,如果不是的话,它下边不需要用那个坑,它有这个的话,也只能这样理解。

但是,为什么会有两个这样的窟窿出现呢?王昌富觉得,这很可能是当年按男女性别分开设立的两个厕所。

王昌富:就是旁边就是个厕所,这边也有一个,做得一模一样,也是一个厕所,就是它现在有点垮掉了,看得不那么真,不是两个厕所,不是两个厕,它就是一个是用来洗漱的,或者是做饭用的地方,这边的话就是厕。就是一种生活现象,都在这了。

在另一间石室里,他们还发现了用于排水的沟槽,显然,这里完全具备长期居住的各种条件。

让王昌富有些疑惑的是,整个崖洞群的房间数量达到五十余间,要开凿这样规模的崖洞群,显然需要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为了能对当年的工作量得出一个大致的推算,我们找来了两位石匠进行了一次小实验。崖洞群所在的山体是砂岩质地,我们也选择了一处类似的砂岩,这两位石匠都经验丰富,而且使用的工具的质量也应该优于当年的开凿工具,但实验的结果却让我们非常惊讶,在工作了半个小时以后,两位石匠仅仅开凿出这么一小块石料,照此推算,即使十几个石匠同时工作,要开凿出这处崖洞群的主体工程也需要将近一年的时间,还不包括那些生活设施和精雕细琢。而在商洛当地四处是山,木材的产量极其充足,相比开凿崖洞,用木材建造住房的成本相对低廉,既然如此,如果是为了居住,他们为什么要费时费力开凿这样的大工程呢?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