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振稳把目光投向了何家庄旁的伏羲台。如果弄清楚它的历史渊源和来龙去脉,也许就能够解答出人们长久以来的疑惑。这座默默矗立的高台之下,会隐藏着答案吗?
今天的伏羲台,在当地老百姓的口中又叫做“人祖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分布在一条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上的所有建筑,都建在高五米左右的夯土台上,并且一层层地逐渐加高,形成高低错落,重点突出的平面布局。
伏羲台从南至北,依次为六佐殿、龙师殿和寝宫。在历史上,新乐多次遭遇战乱,伏羲台原始的建筑大多被毁,历朝历代都曾经重修多次。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庙宇和殿堂,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重新修建的。但是有一处建筑,却是一个例外。
伏羲庙中的六佐殿,原名十王殿。在一根柱子的顶端,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瓦刘三”的字样。据此人们判断,十王殿是伏羲台现存建筑中最古老的部分。现存的梁架大部分是元代的遗物。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正脊的花饰突破了一般的北方建筑特色,其表现手法突破了官方所规定的式样,带有浓厚的民间风格,古朴大方,非常罕见。这座建筑的梁架大木为自然型材,不加斧凿,四根金檐柱用当地黄山石制造,形状为不等边的八角形状,坚固耐久、古朴壮观,同样体现出元代粗犷大气的时代风格。
在相振稳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伏羲台周围还留存有比较完整的人工夯土城墙的痕迹。它高四米;上宽三米;下宽八米;总长度达到了一千二百米。可惜,现在城墙已经荡然无存。在伏羲台的北侧,仅存一块夯土层城墙的痕迹依稀可辨。
通过调查人们发现,伏羲台共分为上下三层台,用当地的夹砂黄土罗叠堆集而成。第三层台呈不等边的八角形,又称八卦台,传说伏羲“始画八卦”于此。伏羲台总高约二十七米,主体建筑在方圆十几公里清晰可见。
相振稳介绍:有一个特殊明显的特征,在第一层台的东北角,又上入第二层的一个缓慢斜坡,也就是当时在建设庙宇的时候,一下到二层台、三层台就比较困难了,所以产生了第一层台,第一层台有些建筑物件,大的构件,比如说车辆,或者是人推,一步登到三层台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东层,又建了第一层台,第一层台从东北角推着上去,省劲、省力气,也便于运输,这样产生了三层台。
残留的城墙和夯土层遗迹,显示出伏羲台昔日庞大的规模;保留至今的元代建筑,又暗示着扑朔迷离的历史线索。
据伏羲台残存的古代碑刻记载,历史上伏羲台曾经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修缮。“虽创始不知自何代,重修不知凡几次,而历代相演,承承继继。”这充分说明了伏羲文化在新乐的源远流长。
历史上,伏羲台曾被称为羲台城、伏羲城、古野台和义台。《括地志》中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记载:“野台,一名义台,在定州新乐县西南六十三里。” 相振稳认为这里所记载的,正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伏羲台。继续翻阅史书,在《史记·赵世家》中,相振稳又找到了这么一句记载:“十七年,王出九门,为野台,以望齐、中山之境。”这句话说的是, 公元前309年,赵国国君赵武灵王穿过九门,登上野台,远望齐国和中山国的方向,运筹帷幄的情景。如果这里的“野台”指的也是伏羲台,那么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早在战国中期,伏羲台就已经存在了。新乐本土的专家、学者也都持有同样的观点。因此,在今天的伏羲台东北角,立起了一块野台的石碑。
但是,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的研究员宫长为对“野台”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赵武灵王所登的野台,决不会是今天新乐的伏羲台。因为新乐本身就位于战国时期的中山国境内,中山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位于今天河北石家庄一带的一个小诸侯国,也是当时赵武灵王一心想要征伐的对象。从情理上来说,赵武灵王应该在赵国国都邯郸的郊外,才可能远望中山国的方向。
也许这块碑上所记载的野台之说,还是一种牵强的附会。在研究者的眼中,没有证据能够支持这种说法。
在古代的典籍中,关于新乐伏羲台最早,也最可靠的记载还是《魏书·地形志》里的文字: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塚,羲台城,新市城”。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伏羲台目前最早的文字出生证明-汉代。
但是这个答案并不能解答人们心中的疑惑。汉代,离传说中的伏羲时代仍然相隔了几千年的时光。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详细记载了黄帝和炎帝的事迹,但是对于伏羲,他却语焉不详。其中原因,我们已无从得知。也许在两千年之前,对于伏羲,人们就已经有了和我们一样的困惑。
伏羲台上,依然是摩肩接踵的人群。他们的脚下,沉睡着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院子里的这残存的十块明清碑刻,上面记载着伏羲台的历代变迁,记载着伏羲氏的功绩。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碑刻上的刻文已经变得模糊不清。在这块立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1819年的“重修伏羲庙记”石碑上,当年的修缮者同样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创建者不知始于何时,鼎新者不知历更几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