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景阳冈考古大发现:被掩埋的龙山文化古城

2009-10-16 14:22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景阳冈,坐落于聊城阳谷县的黄河故道之上。《水浒传》让它家喻户晓,但这个地方爆出了惊人的发现。

黄河,一条摇头摆尾、迁徙不定的黄色巨龙,历经180万年的冲积,形成了25万平方公里的黄淮平原。沧海桑田,千百年来,大河上下崛起的一座座代表农业文明的城市,随着时代的变迁早已换了人间。而卧榻于黄河下游的聊城,却依然保留着它原有的古朴,在东昌湖的环绕下,方方正正,状如棋盘,悠然而宁静地漂浮在千倾碧波之上。

景阳冈,坐落于聊城阳谷县的黄河故道之上。一部名著《水浒传》让它家喻户晓,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承载英雄的地方爆出了惊人的发现。

1994年春,阳谷县为了旅游的需要,决定扩建景阳冈文化游览区。按惯例,考古部门对这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文物普查,普查中奇迹发生了:在其地表商周文化层之下,一座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城址被拂去历史的尘封,完整地显现了出来。

之后,它的卫星城王庄、古阿城遗址也相继浮现。

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呈长方形,面积达38万平方米。面对如此之大的地下城,专家们震惊了——因为这是黄河中下游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也是最早的一座龙山文化城,其形制与较早前山西临汾大龙山发掘出“尧”的都城十分相似,有大台基、小台基,台基周围是用夯土筑起的城墙,不同的是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存在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叠压现象。

聊城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研究员孙淮生认为,这种现象说明人类居住的时间比较长,像大汶口的居住条件多数是半地穴式的,到了龙山时期又在大汶口遗址继续居住,所以在这个地面上建了这个时代的房子,房子经过几百年一次次的倒塌建设,又形成了龙山时代的文化层。

如此说来,景阳冈早在大汶口时期,人类就已频繁地活动于此了,而且伴着历史的长河始终处在延续之中……

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非常丰富,有代表大汶口时期的红陶、夹沙陶,也有代表龙山时期的黑陶,有生活用具,也有礼器,而且礼器已成系列,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已有了等级观念。尤其是一具祭祀用的牛骨架,让在场的考古工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因为据史料记载,这是“五帝”之一的舜,作为祭祀的典型标志。这也便成了考古界怀疑此为“舜都”的重要凭证。

历史上黄河中下游流域文化发展比较快,考古界普遍认为,早在龙山文化时期这里就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传说中黄帝、炎帝、蚩尤,以及舜、禹这些作为古国联盟的盟主,活动区域也大都集中于此。

整个山东省是发现龙山文化,以及龙山文化城线索最多的省份,大约有20多处,其中聊城地区几乎占了一小半。但聊城境内龙山文化遗址的分布极不均匀,在南部阳谷、东部东阿、茌平一线,史前人类活动遗址比较集中,而位于西北和西南的莘县、临清、高唐等地却少有发现。专家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莘县、临清、高唐等地龙山文化时期都处在黄河故道上,是黄泛区,淤积层一般都在地下10多米甚至更深,所以即使有遗址也很难被发现。

继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被发现后不久,依然是在聊城东部茌平县境内的教场铺村,一座原本不是山、但又名为“金牛山”的崮堆下,同样显现出了龙山时期的文化内容。

这是一个漫长的发掘过程。

在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直接参与下,从2000年盛夏开始至今,发掘工作始终在进行之中。

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是一个具备大小台基及宫殿群与礼仪性建筑的遗址。专家推测大台基应该是宫殿群基址,小台基则为宗庙基址。据史料《左传·庄公二十八年》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者曰邑”,意思是有宗庙的为君主所居都城,没有的则为一般城池。据此分析,这里很有可能是一座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

但整整3年,城墙的位置始终扑朔迷离。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