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虽然又没把具体地点说清,但《水经注》在写聊城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东门层台修出,是鲁仲连唤高台之兵,射聊城之中。”这就告诉人们,鲁仲连射书救聊城就是在聊古庙。
所有这些众说纷纭的原因,大概还是与黄河河道来回摆动有关。
据史料记载,春秋至宋,因为黄河的决溢泛滥,已使聊城城址先后被迫进行过3次搬迁。今天的聊城建于宋代崇化年间,环绕于古城的东昌湖就是当年筑城用土留下的痕迹。
历史始终伴随着奔流的黄河,在鲁西大地上时而咆哮、时而沉默,直到12世纪初,黄河南移、夺淮入海,一条贯穿中华大地南北的大运河,终于为水城聊城带来了近400年的繁荣……
2004年初,在距聊城东昌府4公里的周家店村,一座始建于明代的运河古船闸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一处距今700多年,始建于元大德四年的船闸。
运河古船闸的功能和作用与今天三峡大坝中的船闸如出一辙。史料记载,这样的船闸,明、清时在通过聊城境内的运河上有近30多座,因此,流经聊城段的运河也被称之为“闸河”。
宋代以来的中国江北,由于长期遭受战争和天灾的双重打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已大不如江南,长江三角洲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有元以来,随着北运河的开通,聊城境内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路,南方的财富通过这里源源不断运往京城,尤其是元代,京城所需已离不开江南的财富作支撑,到明永乐年间,明王朝定都北京,聊城成为北方政治中心与江南财富之地相连接的一个重要纽带。
正是这种历史机遇,让水城东昌府得以迅速崛起,在短时间内一跃位居运河沿岸九大都会之一。
当年运河像一条急速运转的水上高速公路,将已成熟了的长江商业文明迅速传到了北方,而此时处在运河咽喉要地的东昌府聊城,每年的货运或漕运量达400多万担,河中桅樯如林,商贾云集,彩舟漕船往来穿梭;岸上古迹耸立、百货灿陈,阁楼披红挂绿,处处欢歌笑语,一派繁荣景象。“江北一都会”的美誉就是这一时期真实的历史写照。
兴也黄河,败也黄河,北运河自开通那天起,就始终伴随着黄河决口的威胁,水城聊城也因此起起落落……
1855年,耐不住性子的黄河终于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在河南铜瓦厢大决口了,肆虐的洪水分三股汇聚于聊城境内的张秋镇,运河被拦腰折断,洪水夺大清河沿故道入渤海。从此,北运河漕运断绝,水城区位优势尽失,工商业一蹶不振,聊城像一个时代的弃儿,无可选择地告别了它的辉煌,走入了黯淡时期。
但鲁西人靠着那种一贯的执著、韧性,那种坚忍不拔、不甘人后、奋发进取的精神,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站立了起来。世纪之交,被历史冷落了百年之久的聊城重新受到了青睐。
1996年9月,一条贯通中国南北的铁路大动脉京九线穿聊城而过。通车典礼的那一天,水城东昌府万人空巷,整个城内30万人竟有16万人簇拥到了新建成的聊城火车站与通往火车站的大道上,这一刻,他们等得太久了!
继京九铁路通车不久,另一条连接华北大地的胶济邯铁路和济馆高速公路又相继通过聊城,它们和京九铁路相交、会聚于水城东昌府,形成了一个巨大的黄金十字。纵贯南北的那一“竖”正好与古运河平行,不同的是京九铁路向前远远地延伸到了中国南部陆地的顶端——香港九龙,比古运河长了近千公里,以大海为邻。
水城活了,聊城通了……
(责任编辑:洛阳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