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景阳冈考古大发现:被掩埋的龙山文化古城(2)

2009-10-16 14:22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2003年5月,考古人员通过反复钻探分析,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同时开挖了两条探沟,巧得让人不可思议———这两条探沟正好同时打到了城墙遗址上,而且

2003年5月,考古人员通过反复钻探分析,在遗址的西部和北部同时开挖了两条探沟,巧得让人不可思议———这两条探沟正好同时打到了城墙遗址上,而且位置恰恰又是祭祀的地点。这样的结果仿佛是天意。

城墙的出现告诉考古工作者,这里的确是一座距今4300多年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都城。从发掘出的房屋结构分析,应该是父系社会一家一户居住。房屋的外形有方有圆、有大有小,居住区和生活区有明显的划分,尤其是大房子,墙面还抹有白灰,地面有重复修饰的痕迹,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在当时已经很注重实用性,而且开始讲究生活质量,这些对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发掘过程中,在房屋的周围还发现一组保存完好、用于烧制陶器的窑址。在与窑址相邻的房基下,数十具形状凌乱的人体骨骸呈现在了考古工作者的眼前,这些骨骸有男有女,有成年人也有儿童。

难以解释的除了那些无法判明身份的无主骨骸,还有一些出土于遗址中长短不一的骨针。它的出现,证明龙山时期已有了麻质和纺织品的存在。但令人费解的是,在没有金属作为工具的时代,骨针上这些与我们今天缝衣针十分相近的圆形针鼻是如何形成的呢?

让人更不好解释的还有一个绘有铜钱饰纹的陶罐,饰纹的形状是在秦代才出现的,那么在距秦代2000多年之前,我们的祖先是在什么情况下萌生出如此的概念呢?

聊城文物事业管理局副局长、研究员陈昆麟认为,这种纹饰就是祖先把天然的常用的一种图形拿来作为装饰品,更科学的讲法应该叫圆弧纹或者叫连弧纹,就是一个弧、一个弧连在一起。

根据考古发掘出的种种现象,专家们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场铺龙山文化城已具备了人类文明起源的两大特征———礼器与城市。它的发现为中国城市起源提供了难得的依据,也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进程增添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区位上的优势往往既会为文明传承提供便利,也会成为战争的诱因。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西部的重镇聊城南与荆楚相望,西与魏韩交界,北与燕赵为邻,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各诸侯国演绎战争剧的舞台。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孙庞斗智”,也就是孙膑精心设计的使用“逐日减灶法”诱敌深入、置庞涓于死地的精典战例“马陵之战”,据说就发生在聊城境内的莘县马陵村。

但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但没有说清马陵之战的准确位置,甚至连孙膑的出生地也没交代清楚,只是告诉我们孙膑生于阿鄄之间。“阿”即为今天聊城境内的阿城,而“鄄”即聊城以南菏泽地区的鄄城县,两地之间有近百公里之遥,太宽泛了。但黄河经常泛滥,一泛滥就波及到这个地方,黄河不管是夺淮入海还是夺大清河入海,一泛滥这里都是黄泛区。而这里的村庄都是明清以后的新村庄,没有老村庄了。孙膑到底生在什么地方,也就没法认定,只能很宽泛地说。

如此说来,这又是个难解的历史之谜。试想:假如马陵之战果真发生在莘县的马陵村,那孙膑应当是在自己家门口打了一仗,因为不管是菏泽的鄄城还是聊城的阿城,都与马陵村相距不远。

历史在这里演绎的另一出名剧是“鲁仲连射书救聊”。这个记载依然出自于《史记》,说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义士鲁仲连在两军交战的凶险时刻,为救聊城军民于危难之中,亲书一封能使无数生灵免遭涂炭的书信,捆在箭上射入城内,化解了一场即将爆发的杀戮。当年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事件的发生地,据说是在名为聊古庙的地方,但也有人否认,原因是这堆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出曾有过辉煌的沙土丘中,还未曾发现有战国时期城址的痕迹。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