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一元一国学网 > 历史 > 考古 >

霍去病墓石雕:汉代雕刻艺术的精华所在

2009-11-03 15:39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佚名
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霍去病墓石雕是汉代雕刻艺术珍品。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霍去病墓石雕是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西汉西汉武帝的名将,因有战功,封为骠骑大将军,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石雕作于西汉元狩六年前后(约公元前117),有象、牛、马、猪、虎、羊、“怪兽食羊”、“人与熊斗”和“马踏匈奴”等16件。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是现存时代最早、保存完整的成组石雕。代表作品为“马踏匈奴”、“伏虎”、“跃马”等。

霍去病英年早逝,24岁便撒手西归。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在惋惜之余,为了表彰霍去病的显赫战功,在茂陵东侧为霍去病修筑了一座形如祁连山的巨大墓冢,寓意霍去病生前在祁连山一带战无不胜,威震匈奴。又在墓前布置了各种巨形石人、石兽作为墓地装饰,这在西汉时期的墓葬中,是一个仅有的特例。霍去病墓底部长105米,东西宽73米,顶部南北长15米,东西宽18米,高约25米。霍去病墓是现存古墓中最早有石雕的墓葬。墓上广植林木,其间布设多种人兽石雕,再现了野兽出没、刀光剑影的祁连山真实意境,开创了以墓像山的墓丘封土新形式。墓前石刻原有总数已不可考,现共存16件,可辨认的石像有14件,其中3件各雕两形,总共有生物17件,不同物像12件,即怪人、怪兽吃羊、卧牛、人抱兽、卧猪、跃马、马踏匈奴、卧马、卧虎、短口鱼、长口鱼、獭蝠等。霍去病墓前石雕的种类和布置方式,有别于后世帝陵前的石像。石雕充分利用山石的自然形态,依石拟形,稍加雕凿求之神似,种类繁多,形象古拙,手法简练,风格浑厚。

这些石雕采用了线雕、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按照石材原有的形状、特质,顺其自然,以关键部位细雕、其它部位略雕的浪漫主义写意方法,突出对象的神态和动感,给我们留下了一组年代最早、数量最多、风格粗犷古朴、气势豪放的陵墓石雕艺术珍品。这些石雕从形式到内容构成了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马踏匈奴”为主题雕像,其余则围绕这一主题,与坟墓所象征的环境结合起来作全面性的烘托:或展现山野川林的荒蛮艰苦,或体现战斗的激烈残酷,或表现西汉军旅的英勇矫健等等。

石雕散置于封土之上,远望如山石,近看神态十足,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批石雕艺术精品。石像中最著名的是“马踏匈奴”主像,它艺术地概括了霍去病一生抗击匈奴的丰功伟绩。长1.9米,高1.68米,用灰白红砂石雕凿而成。石马是昂首站立,长尾拖地。腹下雕有手持弓箭、匕首、长须仰面蹙眉挣扎的匈奴人像。高大的战马气宇轩昂,四蹄踏翻凶恶敌酋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纪念碑式的作品。这组石雕都是用一块整石采用线雕、圆雕和浮雕的手法雕刻而成。材料选择和雕刻手法与形体配合,有的注重形态,有的突出神情,形神兼备。猛兽则表现凶猛,马则表现为注目前方,牛、羊则表现温驯,神态各异。这些雕刻手法多样,构思精巧,寓意深刻。

相关推荐
合作单位
  • 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
  • 文化部
  • 教育部
  • 中国文联
  • 中国社会科学
  •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
  • 高等教育研究
  • 孔子学院
  • 孔教学院
  • 孔圣堂
  • 大同书院
  • 问津书院
  • 中国文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6-2019 湖北一元一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0021768号-6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0595号
本网站由湖北谦顺律师事务所提供法律服务 公益热线:027--8752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