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古观象台始设于元代,原名“司天台”。 古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现在北京古观象台已经改建为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属于北京天文台,继续在科学和科普领域发挥着作用。
北京古观象台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台之一,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光辉成就的历史见证,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美、保存完好,观测历史悠久和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而闻名于世。
北京古观象台
观象台高14米,东西长约24米,南北宽约20余米,台内掏空,辟为展厅,分为上下二层。台西侧的紫微殿及东西配房辟为“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展览”的展室。台上陈列着十分精美的天文仪器。
这里既有当时按照元代以来天文仪器复制的大型青铜天文观测仪器,又有由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及外国传教士先后设计制造的精密新仪器,显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是研究古代天文科学成就的重要资料。
康熙九年(1670年),因观象台上的明朝天文仪器已过于古旧,不堪使用,康熙皇帝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重新设计督造了6座大型青铜天文仪器,于1673年安放在观象台上。替换下来的明朝的浑仪和简仪被移放至台下的紫微殿前。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又由法国传教士纪理安设计督造了一座地平经纬仪。这座仪器不同于前面6座遍体云龙纹的装饰样式,而是采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式的装饰风格,洋味十分浓郁。
乾隆十九年(1754年),观象台又增添了一座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玑衡抚辰仪。这座仪器的制造用了10年时间,是最精美、最华丽、也是清朝制造的最后一座大型仪器。至此,观象台上共安放有8座大型青铜天文仪器,其中最大的地平经纬仪重达7368公斤,最小的纪限仪也有802公斤。这些仪器,均采用西洋的天文计量进制,代表着当时天文仪器的最高水平,也表现了中国铸造工艺的最高水准。